超宽带变形TEM喇叭天线及陈列的小型化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EM喇叭天线由于其结构特点,具有高功率容量、超宽带、方向性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电磁兼容、反隐身等领域。在低频端,标准TEM喇叭天线的反射系数较差,天线的低频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辐射出去,这限制了TEM喇叭天线的应用范围。因此,怎样降低TEM喇叭天线的低频能量反射是TEM喇叭天线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标准TEM喇叭天线,标准TEM喇叭天线由于具有恒定特性阻抗,其反射系数往往较大。而指数渐变TEM喇叭天线的特性阻抗从馈电端口到末端端口平滑渐变,反射系数小。本文设计了极板宽度线性渐变、抛物渐变、指数渐变三种类型的指数渐变TEM喇叭天线,分析了三种类型天线的驻波比以及主射方向上远场脉冲峰峰值,通过驻波比、峰峰值的比较,得出:极板宽度线性渐变的指数渐变TEM喇叭天线的反射系数最小,远场脉冲峰峰值最大。然后在天线轴长一定的条件下,分析了TEM喇叭天线末端端口阻抗对天线主射方向上远场脉冲峰峰值的影响,当末端端口阻抗为215Ω时,远场峰峰值最大。  其次,在极板宽度线性渐变、末端端口阻抗取215Ω的条件下,设计了新型的指数渐变TEM喇叭天线,然后基于电流主要分布在天线极板的边缘,对天线进行了变形处理:用椭圆柱切割天线极板。所设计的超宽带变形TEM喇叭天线的低频反射系数小、峰峰值更大,在0.23~4GHz频率范围内,天线的VSWR<2.最后设计了介质加载的超宽带变形TEM喇叭天线,结果表明:介质加载大大减小了天线的低频反射系数,使天线的物理尺寸减小了约30%。  最后,分析了超宽带变形TEM喇叭阵列天线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当相邻天线单元的边缘间距较小时,叠状阵列天线的低频辐射特性得到改善,但在部分高频点,驻波比性能发生恶化,导致远场峰峰值减小;槽状阵列天线的低频截止频率略有增加,但在工作频带内,驻波比性能得到改善,远场峰峰值增加;阵列天线的E面能量方向图只与E面的天线单元分布有关,而与H面的天线单元分布无关,同理,阵列天线的H面能量方向图只与H面的天线单元分布有关,而与E面的天线单元分布无关。  本文着重分析了极板宽度渐变形式、天线端口末端阻抗、极板切割、介质加载对TEM喇叭天线的驻波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超宽带变形TEM喇叭天线,改善了TEM喇叭天线的低频辐射特性,扩展了带宽。然后分析了TEM喇叭阵列天线的辐射特性,得出了阵列天线辐射特性与单元天线分布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1-3型压电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特性阻抗易与水和生物组织匹配、宽带和高灵敏度等特性,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压电材料。而改进的1-3-2型压电复合材料是由压电陶瓷基
生态系统以服务流的形式源源不断的向人类输送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服务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过程的最终表现形式,因此,从生态过程出发,追踪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
对植物发育而言,顶端分生组织的活性维持,是一个在分化和自我增殖之间取得平衡的过程。叶原基的起始是以抑制分生组织活性为前提的,叶属性决定基因的表达通过拮抗分生组织基因在
当今,随着移动应用的普及以及对于节能的需求,如何有效降低集成电路,特别是SoC的功耗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于电路功耗产生的原理,以及低功耗设计方法的研究,较为完
近几十年来,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基本实现了高清晰电视图像和音质要求的前提下,对高性能移动数字电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射频与通信集成电路的研究
水稻种子的正常发育依赖于复杂的调控网络,转录因子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生殖发育阶段的重要调控因子。研究发现一个水稻MADS家族的成员,MADS29,优
GPS信号模拟器可以模拟产生接收机接收到的各颗GPS卫星信号,为了GPS接收机的研制开发及测试环境提供仿真环境;同时也可以用于系统级GPS仿真试验,为最终确定GPS测量方案提供仿真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其典型代表为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而Zigbee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中发展速度最快,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Zig
摘要: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生为本。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忽略了活动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课教学呢?本文试从活动前的指导、激发活动兴趣、加强活动引导和开展课外探究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活动教学;活动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71  初中科学课程包罗万象,内容丰富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始于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借助宿主蛋白完成自身基因组的复制、蛋白的合成,以及新病毒颗粒的组装、释放等过程。病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