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切除术的HBV再激活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治疗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后的HBV再激活及其影响因素,并讨论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对HBV再激活的影响,为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16例HBV相关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208例,开腹肝癌切除术108例。收集18项与研究相关的临床资料,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肝癌切除术相关的18项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从而筛选出肝癌切除术后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收集术后患者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HBV再激活和HBV未激活患者的术后1、2、3年肝癌累积复发率。结果:316例HBV相关肝癌患者中有22例在肝癌切除术后出现HBV再激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肝癌切除术相关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术前抗病毒治疗是术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的手术方式是HBV术后再激活的危险因素(OR=3.318,B=1.199,95%可信区间为1.314-8.377,P=0.011),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组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几率(10/208,4.8%)低于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组(12/10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61,P=0.037)。术前的抗病毒治疗是HBV术后再激活的保护因素(OR=0.3,B=-1.203,95%可信区间为0.117-0.767,P=0.012),术前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HBV再激活几率(12/243)低于未行抗病毒治疗的同类患者(10/7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6.651,P=0.01)。HBV-DNA阴性及HBV-DNA低载量的HBV相关肝癌患者术后存在出现HBV再激活的风险。HBV再激活组术后1、2、3年肝癌累积复发率均高于HBV未激活组,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05)。结论:1、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组术后HBV再激活的几率低于传统开腹肝癌切除术组。2、术前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BV相关肝癌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几率,HBV-DNA低载量甚至阴性的HBV相关性HCC患者术前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术后HBV再激活。3、HBV再激活组的HBV相关肝癌术后1、2、3年累积复发率均高于未激活组。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建立在信息数据化基础上的信息的广泛流动、全民共享和便捷使用,使信息成为新的资源,根本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正在实现消费主导的生产与消费的一体化。
目的:基于血栓形成的原理,测定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恶性肿瘤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揭示组织因子在恶性肿瘤合并PTE
目的:1、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定量分析技术对BI-RADS 3、4、5类肿块的良恶性进一步鉴别诊断价值。2、寻找UE定量分析参数对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临界值。3、探讨超声征象及U
研究系统生物学的传统网络模型,一般是以基因或蛋白质为网络节点元素,然后通过聚类、划分功能模块等方法研究及预测基因或者蛋白质的功能。而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更高一层次,以
<正> 1 断路器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保护配合1.1 断路器与低压网路熔断器之间保护性配合熔断器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分断能力强,将它放在断路器的电源侧,使其特性配合适当,就可
目的:评价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膀胱癌预后风险评分表对我院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青医附院收治的
单片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单片机实验的特点,在分析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出现大规模的乡城迁移和城际迁移,流动人口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和在城市居住时间不断延长的主要趋势。在现阶段,由于教育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却在逐渐减弱。景观地域性特色表现出了全球化的"均质化""趋同化"特征,这使得地域性景观的原有特征被
转移支付是我国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转移支付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认为转移支付审计应向绩效审计方向转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