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赋》“物色”类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lax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自周至梁的作品七百余篇,历来被视为文章渊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物色”是《文选》赋类中的一个子类。对《文选·赋》“物色”类进行类型研究,将有助于学界深化对《文选》的整体认识;由于《文选·赋》“物色”类能够大体反映出战国至南朝梁代前期物色赋的发展规律,而此种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隋代,因此,对《文选·赋》“物色”类进行类型研究,也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认识先唐物色赋。现存南朝各种文献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一词有四种意义。这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昭明太子所谓“物色赋”,当指以气象(如宋玉《风赋》与谢惠连《雪赋》)、天象(如谢庄《月赋》)、时序(如潘岳《秋兴赋》)等物色为题名赋的作品。以为《文选·赋》“物色”类包括草木赋,似是而非。其误解主要由三个原因所致:未辩明“物色”之词义;《文选·赋》有“物色”类而无“草木”类;以为《文选序》与《文选》二者所涉赋类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从南朝“物色”词义看,“物色”类不含草木赋;《文选·赋》不立“草木”类,非“物色”类包含了草木赋,而是梁初以前草木赋无昭明认可的好作品;《文选序》与《文选》二者所涉赋类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文选·赋》“物色”类所录的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四篇作品,当是萧统从当时见存的先梁赋中选出的。据今存先梁赋考察,此四赋具有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与文采斐然、结构巧妙等突出的艺术特质并广受先梁士人的好评。因这些条件符合昭明的选文要求,故此四赋得以入选《文选》而有“物色”一目。《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能够大体反映出先唐物色赋主题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即以宋玉《风赋》为代表的战国汉魏物色赋大都有着较强的政教功用,多写同情民生疾苦主题;以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作品为代表的两晋至隋代物色赋,同情民生疾苦主题逐渐暗弱,悲慨个体生命主题得以彰显。先唐物色赋的主题演变,与不同时代的不同士风、不同赋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咏物赋的一种,物色赋的主题必须依靠物我关系的处理才能得到表现。而物我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作品结构类型。从物我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考察,《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与先唐其他物色赋的结构类型,大体有以作家的主观意绪结构全篇和以描写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两种。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言,以描写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的物色赋,缺乏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并不是成功的文学作品。其能流传至今,所赖主要的并非审美的价值;而以作家的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物色赋,则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的结构类型全为以作家的主观意绪结构全篇,这充分说明了昭明太子不一般的艺术眼光。
其他文献
私法自治原则作为商事法律的重要原则,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具体体现就是公司自治和股东自治。《公司法》作为调整公司运作的
服务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和间接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分配差距两条途径达成。不同的服务行业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建筑行业的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能耗的40%,属于高能耗行业,建筑行业必须实现节能控制,才能助力实现温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中国节能减排目标。非常可
针对现有果园机械化水平较低、缺少集成式设备问题,依据果园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果园田间管理机。该机器为自走履带式有级变速,装配有大块有机肥宽深开沟器、粉状与粒状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发现,近50年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经历了一个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地表水文解体、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衰败、风沙灾
基于传统的K-means聚类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密度的改进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后的方法,首先选取数据集中密度最大的点作为第1个聚类中心点,以此为基准,选取离此点最远的点作为第
“文革叙事”是指新时期以来全部或局部以“文革”为时代背景的小说,有着共同的主题内涵和特征。本文从这些“文革叙事”小说的“思想性”、“手法特征”、“写实手法与荒诞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成长进步,先进的电子技术和高科技产物展现在人们眼前。然而,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形象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却渐行渐远,逐渐淡出我们的视
从1949年至今,女性文学在短短六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