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不同品种光合特性、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可有效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前人对水稻群体结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形成研究较多,且主要集中于不同类型、穗型、冠温类型及生育期差异的品种,尚缺乏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光合特性、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以不同产量水平的寒地粳稻品种龙稻18、松粳3和松粳22为供试材料,探究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株高与分蘖、光合特性、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籽粒灌浆特性、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揭示光合特性、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分析不同品种产量差异的原因,确定寒地粳稻的最适插秧密度,为黑龙江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依据。1.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均从抽穗期开始呈降低趋势。2.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大,冠层幅度、群体透光率、成熟期气冠温差和辐射利用率均呈降低趋势,辐射截获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和灌浆期气冠温差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幅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群体透光率从抽穗期开始呈降低趋势。3.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大,最终株高和群体分蘖数均呈增加趋势而单穴分蘖数呈降低趋势,干物质积累量和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干物质输出量、转运率、贡献率和光合势均呈增加趋势,强、弱势粒的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生长速率均呈降低趋势而灌浆活跃期呈增加趋势,枝梗数、枝梗粒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呈降低趋势,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株高呈增加趋势并与移栽后74天趋于稳定,单穴分蘖数和群体分蘖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根系、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及光合势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茎鞘、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从抽穗期开始,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而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呈降低趋势。4.寒地粳稻的产量受光合特性、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群体透光率下降使辐射截获量增加,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使辐射利用率下降,群体分蘖数增加而单穴分蘖数降低,植株以提高株高的方式获取光合辐射强度,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促进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输,提高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进而实现水稻产量的提高。当插秧密度过大时,叶面积指数增加使冠层幅度降低,造成群体郁闭,通风透光能力下降,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茎鞘和叶片向籽粒转运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不利于籽粒的灌浆和产量的形成。5.松粳22各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的通风透光能力下降,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辐射截获量较高而辐射利用率较低,籽粒灌浆速率较慢,不利于产量形成。松粳22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过低,其产量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低水平。松粳3的辐射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均处于一般水平,干物质积累量中等。松粳3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和每穗粒数较高而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其产量为本试验中等水平。龙稻18各处理辐射截获量较高,光合特性和群体结构均处于较优水平,龙稻18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处于相对较优水平,其产量为本试验最高水平。6.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大,单穴分蘖数呈降低趋势而群体分蘖数呈增加趋势,适宜的插秧密度可有效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大,龙稻18和松粳3的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在D3处理达到最大值,松粳22在D4处理达到最大值。在插秧密度高于D3处理时,龙稻18和松粳3叶面积指数和辐射截获量增长缓慢,叶绿素含量、冠层幅度和群体透光率缓慢降低,当插秧密度高于D4处理时,松粳22叶面积指数、辐射截获量、叶绿素含量、冠层幅度和群体透光率的变化趋势与龙稻18和松粳3一致。龙稻18和松粳3的最适插秧密度为30.00cm×13.30cm,松粳22的最适插秧密度为30.00cm×10.00cm。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而对于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温度资源。积温作为最重要的温度指标之一,对指导农业生产、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等起到关键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气候变暖的现象异常显著,黑龙江省某些地区≥10℃积温已突破3000℃·d,导致农业生产种植结构规划与实际积温不一致的状况出现,从而造成一些温度资源的浪费;另
学位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北京冬奥会这一热点问题,通过项目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组织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整合知识、内化知识,形成结构化思维路径。
期刊
由于采矿、金属冶炼和污水灌溉等人类活动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铅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迫切需要对铅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铁基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还原联合作用,可以去除水中的重金属铅。本研究以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为载体,提高了纳米铁颗粒的分散性,有效避免了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将生物炭负载的铁纳米颗粒应用于铅污染废水的研究具有可行性。然而,简单、
学位
氨(NH3)不仅是农业、工业领域最有价值的化学品之一,因其高氢容量和高能量密度,使其成为潜在无碳能源载体。目前人工合成氨主要依靠Haber-Bosch法,其工艺过程存在高温、高压和高CO2排放的环境问题,加剧了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效应,因此常温常压下合成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化学氮还原(eNRR)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并且可以利用可再生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所获得的电能,同时还大幅减少了碳排放,是一
学位
为氯敏感作物以及雨养地区不同质地土壤确定含氯化肥的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降雨量(55 mm,110 mm,220 mm和440 mm)对不同质地土壤(黏壤土,壤土,砂质壤土和砂土)中外源Cl-淋洗效率和残留Cl-在土壤耕层的分布,并利用田间试验验证模拟试验中土壤Cl-含量与降雨量、氯用量和土壤黏粒相关方程的准确性,同时确定氯用量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Cl-残留量对马铃
学位
作业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内化的过程,是实现学科育人的落点。在“双新”背景下,如何提升作业的育人功效,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生成是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聚焦单元长作业的设计,实施尝试厘清其内涵特点;明确目标确立的四个维度;梳理出设计的三项流程:设计作业内容、明确完成要求,提供学习支架、呈现学习资源,预设学习成果、开发评价工具;提炼总结出作业实施的关键要点。同时,明确作业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
期刊
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丰富的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是资源化利用的最好体现,具有废物利用和生态优化的意义。畜禽粪便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施用腐熟度不高的有机肥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危害,例如重金属污染,因为有机肥含有大量高活性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它们可以改变重金属的活性(即便是在土壤已经稳定的重金属),提高重金属迁移活化的风险,促进作物吸收重金属,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研究以
学位
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是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资源较为丰富。据报道,黄秋葵嫩果部分含有丰富的多糖物质,且其多糖成分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乳化剂、增稠剂和脂肪替代剂被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中,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因此,黄秋葵多糖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功能性成分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同提取条件下制备的多糖往往能表现
学位
三唑类杀菌剂是现代植物保护中使用最多的杀菌剂。超过84%的三唑类杀菌剂是手性农药。由于对映体和受体分子之间的立体选择性相互作用,对映体的生物活性、毒性和环境行为通常具有差异。传统的农药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外消旋体,忽略了对映体间复杂的特性,可能影响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烯唑醇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一个手性中心,含有两个对映体,但其在水果中的对映体选择性行为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手性三唑类杀菌剂
学位
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百分四十以上,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产量处于我国领先地位。由于大豆是一种需肥度高的作物,所以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肥料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也能改善土壤的性质。合理施肥能够优化作物的生理特性,以实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培育优质高产、高蛋白和高油大豆,对黑龙江大豆生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试验于2021年在东北农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