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MBT1(deleted in malignant brain tumors 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0q26.13,因在髓母细胞瘤和胶质细胞瘤中的广泛缺失而得名[1-2]。已经确认的最大转录体由7656个核苷酸组成[3],因其在脑、胃肠道等组织发生的多数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或缺失而被看作为一种候选抑癌基因[4]。近来发现DMBT1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分化程度高、侵袭力低的肿瘤细胞的DMBT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程度低、侵袭和转移能力强的肿瘤细胞,但对DMBT1与胆囊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比较了DMBT1在胆囊癌及癌旁组织中DMBT1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DMBT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而癌旁组织中表达上调。这提示DMBT1的失活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亦可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这成为我们构建DMBT1质粒转染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基础。DMBT1全长表达质粒pTRexDest30_DMBT18kb.2为德国JanMollenhauer教授惠赠,我们采用脂质体转染法稳定转染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经G418筛选约5周后采用细胞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比较转染前后DMBT1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接着我们进一步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在无血清条件下检测细胞生存率并用免疫荧光DAPI染色检测细胞在饥饿状态下的凋亡情况;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同质黏附能力在转染前后的变化;采用transwell实验及划痕损伤实验检测转染前后趋化迁移能力变化;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机制,我们还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与肿瘤侵袭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如E-钙粘蛋白、α及β连环素、整合素α5及β1等的表达。结果表明,稳定转染后,实验组DMB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2±0.11,对照组为0.24±0.03,实验组mRNA相对表达量为0.87±0.12,对照组为0.29±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无明显对数生长期且较早进入衰亡期,在无血清培基中增殖抑制率随时间增高,72小时达43.3%±5%;实验组无血清培基中凋亡率达22%±2.5%,对照组7%±1.1%,差异显著,p<0.01。细胞黏附实验表明转染后细胞聚集指数在振摇20分钟时与对照无明显差异,40分钟,60分钟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划痕法发现转染DMBT1后细胞在迁移距离、迁移速率、迁移面积与转染空载体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1;Transwell实验表明转染DMBT1后,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为177±28,对照组为256±37,与对照显著差异,p<0.01;western blot进一步表明与转染DMBT1后细胞E-钙粘蛋白表达上调,CD15表达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而CD44V6、α与β连环素、整合素α5在转染前后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DMBT1的过表达在体外显著抑制胆囊癌细胞的生长,在无血清条件下能显著抑制细胞的生存,促进细胞的凋亡;DMBT1的过表达还显著抑制与胆囊癌侵袭的相关过程,如促进细胞同质黏附、抑制细胞趋化迁移,并且部分依赖于上调E-钙粘蛋白的表达,下调CD15的表达。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DMBT1具有经典抑癌基因的某些特性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