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Pain)是一种与实际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从适应性的角度来说,对真实或潜在伤害有警告意义的疼痛信息有利于人们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伤害。然而,尽管组织损伤已经治愈或消失,长期存在的疼痛也有可能对人体造成非适应性的结果,比如出现情绪困扰、日常生活不便以及神经系统病变,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导致疼痛的持续或恶化。经典疼痛模型指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疼痛的注意、评估和记忆偏差是导致疼痛持续乃至恶化的重要因素。最近,与疼痛相关的几项元分析研究表明,慢性疼痛人群和健康人群都会存在对疼痛相关信息的注意、评估和记忆偏差。然而,目前针对疼痛相关信息处理偏差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现有与疼痛注意偏差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单词刺激消失后的反应时。但是近年来,学者们认为反应时指标具有较低的生态效度,并且与真实世界中的疼痛体验有着较低的相关性。据此,本文使用具有更高生态效度的眼动追踪技术(Eye-tracking)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来评估个体对预示着即将发生疼痛(或触摸),持续性疼痛(或无持续性疼痛)感觉的视觉图像(比如,痛苦时的面孔,受到损伤时的表情)所呈现出的视觉注意偏差。其次,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慢性疼痛人群和健康人群之间的信息处理偏差,但是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内部效度。因为这两类人群除了基础的疼痛感觉差异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差异(比如情绪困扰水平、疼痛所导致的注意和记忆损伤和生活障碍),基础的疼痛感觉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差异会同时影响信息的处理偏差。而将健康人群随机分配到疼痛或非疼痛两种情况则有助于解决该问题。再者,过去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单一的认知偏差(如,注意偏差),导致在实验设计方面无法探究那些可能是相互关联,动态或与特定环境相关的信息加工偏差(如,疼痛相关的注意和记忆偏差之间的联系)。而通过在同一实验中同时探究不同的信息加工偏差,有助于弥补当前研究领域的这个不足。最后,虽然以往一些负面个体因素(如疼痛恐惧,疼痛灾难化)已经证明了和疼痛注意偏向有关,但是缺乏正面因素对疼痛认知功能的影响。而疼痛心理韧性,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潜在变量,指的是个体在疼痛中坚持以及保持积极态度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将同时探究疼痛心理韧性是否为影响疼痛注意和记忆认知加工的潜在变量。本文中包含三个研究,旨在完善当前疼痛相关信息处理偏差研究的这些不足。研究一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评估健康个体在观看预示着疼痛感觉的疼痛面孔与预示着触摸感觉的痛苦面孔时,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注意模式以及该视觉注意模式与再认记忆正确率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根据健康个体在观看预示着疼痛感觉的疼痛面孔与预示着触摸感觉的痛苦面孔时,所呈现出的事件相关电位差异,来揭示个体的注意偏差以及该注意偏差与记忆偏差之间的关系。研究三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在有无现行实验室引发的疼痛感觉条件下,健康个体对痛苦面孔的视觉注意模式以及该模式与再认记忆正确率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在三个研究中还探究了个体因素(疼痛心理韧性)是否为疼痛相关注意以及记忆偏向的潜在影响变量。研究一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评估无痛成年人对疼痛相关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差(Attention biases)以及该视觉注意偏差和记忆偏差(Memory biases)之间的关系。122名无痛成年人被随机分配到预期疼痛组(n=59)和预期触摸组(n=63),在预期疼痛的条件下,被试可能会在痛苦图片消失后受到明显的疼痛刺激,而在预期触摸的条件下,被试在痛苦图片消失后可能会受到明显但不痛的触摸刺激。实验记录痛苦-中性(P-N)和快乐-中性(H-N)面孔对呈现时,两组被试的眼动轨迹偏向以及对新旧痛苦和快乐面孔的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相比于预期触摸组,预期疼痛组对痛苦面孔的总凝视时间明显更长,且对痛苦和快乐面孔表现出更高的识别准确性,该效应在低疼痛韧性个体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在预期疼痛组中,对疼痛面孔更长的总凝视时间和更准确地识别以往见过的痛苦面孔有关。研究表明,相比于一些预期非疼痛触摸刺激的信息而言,预示着潜在不适的疼痛信息会更多地吸引个体的注意力,并且会提高个体对这些疼痛信息的再认能力。研究二采用与研究一相同的实验范式,根据无痛成年个体在观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疼痛感觉与即将发生的触摸感觉的痛苦面孔时所呈现出的事件相关电位,来探究个体的注意偏差和记忆偏差的神经机制。晚期正电位(LPP)是探究初次暴露于刺激期间对刺激持续性注意和随后再次暴露于同一刺激时对该刺激熟悉度的重要神经指标。此外,“旧/新效应”是记忆过程中熟悉度的重要神经指标,该效应是指新刺激诱发的ERP会比重复接触刺激诱发的ERP平均振幅更负。据此,本研究将60名无痛成年人随机分配到预期疼痛组(n=31)和预期触摸组(n=29),并记录在体感刺激检测任务和记忆再认任务中痛苦-中性和中性-中性图片对呈现时的LPP。组内比较结果表明,两组痛苦-中性面孔对所引发的LPP平均振幅都要比中性-中性面孔对大。而组间比较发现,相对于预期触摸组,预期疼痛组在观看痛苦-中性面孔对时所引发的N1更小,该效应在高疼痛韧性个体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相反,预期疼痛组在观看痛苦-中性面孔对时所引发的LPP更大,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虽然在记忆任务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组间差异,但是在预期疼痛组中,韧性越弱的被试对负面信息的记忆能力更强。研究表明,相比于预示着触摸感觉的痛苦-中性面孔,预示着疼痛感觉的痛苦-中性面孔对会提高个体的警惕性和个体对痛苦-中性面孔的记忆再认能力,且疼痛韧性有可能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研究三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评估无痛成年人在有无持续性实验室疼痛的情况下,对疼痛相关的视觉注意偏差和记忆偏差,以及这两类信息加工偏差之间的关系。126名无痛成年人被随机分配到疼痛组(n=63)与无疼痛组(n=63),在疼痛条件下,被试会体验到一种由辣椒素引发的安全,持久的动态热痛刺激,而在无疼痛条件下,被试皮肤上会涂抹一种无痛外用乳膏(同一区域)。实验记录标准化痛苦-中性(P-N)和快乐-中性(H-N)面孔对呈现过程中,两组被试的眼动轨迹偏向和再认任务中的命中率、误报率以及辨别分数。结果表明,相比于中性面孔,疼痛组与无疼痛组都对快乐面孔给与优先注意,并对该类面孔有更长的总凝视时间。虽然两组对痛苦面孔的首视点次数之间没有差异,但组内分析表明,相比于中性面孔,疼痛组会优先注意痛苦面孔,而无疼痛组则没有此类差异。疼痛组与无疼痛组之间并不存在对疼痛面孔总凝视时间的差异。在再认任务中,疼痛组对痛苦面孔的辨别分数比无疼痛组更高,但两组对快乐面孔的识别记忆能力并没有差异。研究表明,尽管疼痛组并没有表现出对痛苦面孔的早期注意和更长的整体凝视持续时间,但该组与疼痛相关的记忆识别能力得到了增强。持续并显著的疼痛体验作为可能对疼痛相关记忆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对疼痛相关记忆识别能力的影响可能比视觉注意的某些特定方面(如,对疼痛面孔更长的整体凝视时间)更为重要。综上所述,预示着疼痛的线索会引起个体更长时间的注意警觉(注意力偏差),且会对个体的疼痛信息记忆识别准确率有着复杂的影响。此外,虽然持续性的疼痛经历与疼痛相关的视觉注意偏差无关,但这种疼痛经历有助于提高记忆识别的准确率。因此,对于疼痛患者而言,不是整体疼痛经历获得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分配(更长的总体注意持续时间),而是疼痛信息显著性的增加更有可能提高对以往疼痛线索的识别和再认能力。疼痛韧性在威胁和认知偏向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相比于低疼痛韧性的个体,高疼痛韧性的个体在面对高威胁的负面信息时,能提高评估的积极性并减少威胁感,同时更容易将注意力从威胁信息转移,最终导致更强的负面信息的过滤能力,这暗示着疼痛心理韧性对临床慢痛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