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中一个定位于高尔基体的铜转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0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中,铜离子参与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活性氧清除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因此,维持铜离子平衡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铜离子转运蛋白在调控铜离子平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迄今,已报道的铜离子转运蛋白分为Ctr类铜离子转运蛋白和P型ATP酶(P-typeATPases)类铜离子转运蛋白两个家族。本研究从小麦中克隆了一个属于MFS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的新型铜转运蛋白基因TαCT1,对其序列结构特征、表达模式、染色体及亚细胞定位、铜离子转运功能及关键功能位点,以及系统演化等进行了研究。   存利用cDNA-AFLP技术对普通小麦品种小假54进行抗逆性相关基因的筛选过程中,获得了一个受PEG6000胁迫诱导上调表达的基因片段。随后通过RT-PCR和RACE等方法,克隆了该基因片段对应的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DNA序列。根据3’UTR序列差异,该基因可分为3个成员。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分别将3个基因成员定位到了5A、5B和5D染色体上,且后续实验证明它们具有铜离子转运功能,因此将这3个基因分别命名为TαCT1-5A,TαCT1-5B和TαCT1-5D。序列分析显示,3个TαCT1基因均具有完整的ORF,长度完全相同,为1440bp,编码479氨基酸残基。进一步序列比对表明,TαCT1-5A和TαCT1-5D的ORF序列完全相同,而TαCT1-5B的ORF与前两者有12碱基的差异,在蛋白水平上有4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在3’UTR区,TαCT1-5A和TαCT1-5B相对于TαCT1-5D分别有19和15个碱基的缺失。TαCT1-5A,-5B和-5D编码区的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2898、2915和2898bp,均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蛋白高级结构预测表明,TaCT1蛋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在第六和第七跨膜域之间有一个大的胞内环,在第二与第二三跨膜域之间具有保守的DRXXRR基序。这些都是MFS超家族蛋白的典型特征。由此说明TaCT1蛋白属于MFS超家族。   表达谱分析表明,TαCT1基因存叶片中表达量最高,根和茎中次之,幼穗中最低。并且,TαCT1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白天表达量较高,夜间表达量较低。金属离子胁迫实验显示,TαCT1基因存叶片中的表达受过量铜和锌离子抑制,而在根中的表达则特异性地受过量铜离子的抑制,暗示TaCT1蛋白可能参与了铜离子的吸收或转运过程。   利用转化实验分析了TαCT1基因在酵母细胞中的功能。结果表达TαCT1-5A基因的酵母在过量铜、锌或锰离子的培养基上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金属离子含量检测表明,表达TαCT1-5A的酵母细胞中的铜离子含量显著升高,但锰和锌离子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由此说明,TαCT1-5A基因能够特异性地促进酵母细胞对铜离子的吸收。   进一步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验证了TαCT1基因在普通小麦中的铜转运功能。在BSMV-VIGS诱导TACT1基因下调表达后,无论在正常或在过量铜离子胁迫条件下,小麦植株中铜离子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同时,在过量铜离子胁迫条件下,小麦植株的鲜重显著高于对照植株,生长状态也明显好于对照。即在过量铜离子胁迫条件下,下调TαCT1基因的表达能够显著降低小麦植株中的铜离子含量和减缓铜离子毒害表型。由此证明,TαCT1基因参与了小麦对铜离子的吸收或转运过程。迄今,这是在MFS家族中首次发现具有铜离子转运功能的蛋白。   蛋白序列分析表明,在TaCT1-5A蛋白的第一和第九跨膜区分别存在铜离子结合基序(copper binding motif),在第一跨膜区为属于MXXM基序的M35EVM38,在第九跨膜区为类似于MXCX4C基序的M363WC365LLFTC371C370。由此推测上述两个基序是TaCT1-5A蛋白的关键功能结构域。进一步通过定点突变实验在酵母中对TaCT1-5A蛋白的关键功能氨基酸位点进行了解析。一系列单位点和多位点突变体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只有Met35、Met38和Cys365三位点同时突变可完全抑制TaCT1-5A铜离子吸收或转运功能。由此证明M35EVM38和M363WC365LLFTC371C370是TaCT1-5A蛋白行使铜离子转运功能的重要基序,而Met35、Met38和Cys365是这两个基序中的3个关键氨基酸位点。   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对TaCT1-5A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aCT1-5A-GFP融合蛋白与高尔基体标签蛋白Man49共定位,由此证明TaCT1-5A蛋白定位于高尔基体。   通过NCBI数据库搜索,共搜索到24个与TαCT1有50%以上序列一致性的同源基因。迄今,这些同源基因的功能均未见报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αCT1及其同源基因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groupⅠ)和第二类群(groupⅡ)的基因都来自单子叶植物,而属于第三类群(groupⅢ)的基因则全部来自双子叶植物。有趣的是,第二类群与同属于单子叶植物的第一类群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第三类群的亲缘关系反而较近。进一步利用各类群有代表性的基因进行了铜离子转运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与TαCT1同属于第一类群的基因具有铜离子转运功能,而第二和第三类群的基因均没有铜离子转运功能。由此推断,TαCT1及同属于第一类群的同源基因应该是在单、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后进化出来的一类新基因,其铜离子转运功能可能是单子叶植物特有的一种铜离子调控机制。  
其他文献
位于河北赞皇县西南部的嶂石岩,是中国三大砂岩地貌(嶂石岩、张家界、丹霞山)之一,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最高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那里山明水秀,景色怡人,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保障信息安全在当前互连网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至关重要,各种密码算法是对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的基础。针对加解密运算中微处理器低性能与高功耗以及专用电路灵活度受限
本研究通过对丹江口水库、隔河岩水库和高坝洲水库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的周年采样,研究其生长、繁殖特征等适应性对策,为水库银鱼种群控制和捕捞管理提供基
拉曼散射效应是由于介质分子本身的振动或转动造成入射光子与介质分子之间发生能量交换,使散射后的散射光频率发生改变。和红外光谱一样,它属于分子振动光谱,可反映介质分子本身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大,用户所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频带越来越宽,射频宽带电路的设计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宽带低噪声放大器
紫草科(Boraginaceae)在中国有47属约300种,其中有3属约156种为中国特有。遍布全国,尤以西南地区种类最为丰富。长期以来紫草科,尤其是紫草亚科的各族、属的界限和位置争议较多,
近地层臭氧(O3)浓度的不断升高与大气氮(N)沉降水平的迅速加剧严重威胁着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过去几十年来,分别针对O3浓度升高、大气N沉降的树木胁迫效应
本研究以6种林分类型(40年油松人工纯林、40年油松间伐人工纯林、60年油松人工纯林、80年油松人工纯林、4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40年油松华北落叶松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6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进行分层采样分析,得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生物性质状况,包括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10种指标,并依托不同的类型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噬藻体(藻病毒)和溶藻菌等微生物控制威胁水体生态安全的水华蓝藻,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生物控藻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围绕噬藻体PaV-LD(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isolated f
本课题来源于某湖态航行系统,为了采集、记录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多路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并在飞行结束后进行数据的回收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采编存储器。采编存储器由接口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