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在当今世界及社会中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而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最常见的PAD,也是当前治疗的热点和难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方面有较高的成功率和早期通畅率,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支架植入术由于其支架断裂、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存在,也不作为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为了探究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试验对DCB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9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入选人员分为DCB治疗组(n=25)和POBA治疗组(n=24)。所有患者病变均累积股浅动脉或腘动脉,并同时伴有中度至重度的间歇性跛行或缺血性静息痛(Rutherford 2~5级)。术后对患者进行3、6、12个月的随访,通过对管腔晚期丢失(LLL)、踝肱指数(ABI)改善情况、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靶病变一期通畅率、再狭窄发生率、血栓形成率和截肢率等观察指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比DCB和POBA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差异。结果49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截肢或死亡病例,无失防。1.手术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DCB组患者术前间歇性跛行距离为(84±68)m,术后较前提高至(468±9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由术前(0.24±0.31)提高至术后(0.7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假性动脉瘤1例,压迫后消失,肺部感染1例,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穿刺点血肿1例,给予局部热敷及加压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POBA组患者术前间歇性跛行距离为(79±70)m,术后较前提高至(449±98)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由术前(0.29±0.26)提高至术后(0.7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力衰竭1例,给予强心、扩血管治疗后好转。造影剂肾病1例,给予水化、利尿治疗后缓解。急性动脉栓塞1例,给予PTA及溶栓治疗后,已恢复通畅。并发症发病率为12.5(3/24)。2.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变化:与POBA组相比,DCB组术后3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96.0%vs.87.5%,P>0.05),但术后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8.o%vs.66.7%;84.0%vs.41.7%,均P<0.05)。3.晚期管腔丢失(LLL)改变:MLD术前、术后1周、6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患者MLD明显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LLL明显低于POBA组(P<0.05)。术前、术后7d、3个月两组患者ABI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4.ABI与Rutherford分级变化:两组患者ABI比较:术前、术后7d、3个月两组患者ABI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CB组术后6、12个月的ABI增长明显高于PO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utherford分级比较:术前、术后与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Rutherford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根据本研究及相关试验结果的分析,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能降低术后6-12个月的管腔再狭窄发生率。2.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给股腘动脉ISR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