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言语行为之间的差异一直是造成交际失败和语用失误的主要因素。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有必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研究如何在特定的场合下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将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避免潜在的冒犯和误解,从而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言语行为是跨文化交际中误解和冲突频发的领域,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是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拒绝语本质上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其能否正确得体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为了削弱和淡化拒绝语的“面子威胁性”,说话者通常使用礼貌的拒绝语义成分。
本研究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美大学生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汉语和英语在实施“拒绝”行为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汉语和英语各自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两种语言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研究通过“话语补全问卷”(DCT)收集数据,对90名中国大学生(汉语组)和90名美国大学生(英语组)拒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共包括10个情景:四个建议,三个请求,二个邀请和一个给予。英语和汉语问卷的情境内容相同,要求被调查者以书写形式完成问卷。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1)汉语组和英语组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存在共同之处,即都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拒绝语义成分;(2)英语组直接拒绝语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组;(3)汉语组对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比英语组敏感。汉语组在拒绝社会地位较高者或社会距离较远者较多地使用间接拒绝语义成份;(4)汉语组和英语组在一些语义成分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汉语组比英语组较多地使用理由、道歉、提供别的办法、称呼语和将来接受等语义成份;英语组比汉语组则较多地使用直接拒绝语、感谢和表达愿望等语义成份。
中美拒绝言语行为上的差异实际上源于其价值取向、社会观念和礼貌理解上的差异。因此了解中美拒绝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存在的文化背景原因,将有助于恰当地选择使用拒绝语的语义成份,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