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志愿行动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志愿者研究逐渐增多,但却鲜有文章对志愿者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罗纳德·英格哈特的表达性价值观在后物质主义社会转型中发生、发展的理论视角,结合中国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状况,来阐释和分析中国志愿者志愿动机中的价值取向。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志愿行动的兴起是表达性价值观在中国发端的一种重要社会表征,中国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中也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表达性价值取向。本研究将对价值取向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志愿动机上,从而描述这种表达性价值取向的存在状态和心理生成机制。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志愿行动的动机,以半结构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西安地区多位持续性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初始性动机和持续性动机进行了深入的发掘。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基本验证了本研究的理论预设和操作性假设。
分析结果发现,志愿行动的参与动机可分为责任型、理念型、志趣型、情感型、休闲型和发展回馈型六种,而其中责任型动机、理念型动机、志趣型动机、情感型和休闲型动机体现出较强的表达性价值取向,发展回馈型动机体现出较强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志愿行动是这种表达性取向得以实现的中介,是个人实现其道德责任的表达、价值理念的表达、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志愿行动的深入、持续地开展过程中,志愿者对于志愿身份的认同和移情作用的产生,能够使志愿者的表达性动机得以进一步的生成和强化。
研究同时发现,表达性价值取向较高的志愿者更多的体现出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而工具性取向较高的志愿者更多的体现出他人取向的成就动机。志愿行动中的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不同于极端的自我意识,而是一种以自我为基点的社会亲和性成就动机。当前,表达性取向在许多志愿者生活中的发展空间仍较为狭小,志愿精神也远未成为一种显性文化融入志愿者生活的主流之中,一些志愿者只能采取相应的心理区隔化应对策略,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纳入到不同的生活范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