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功能设置研究——以南京三家都市报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南京三家都市报为例,探讨了都市报市场化的进程中的功能设置问题。城市是都市报的生存空间,城市发展是都市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都市报服务城市的功能是城市社区的要求,也是都市报确认自我存在的要求。本研究为都市报研究提供了一个中观层次视野。本文以媒介社会学为理论框架,将都市报置于其所在的传播空间和媒介环境中考察其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通过对都市报的全面分析,探讨都市报如何表达和建构社会现实以及如何完成对自身角色的建构,从而揭示都市报在功能设置与功能呈现之间表现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本研究整体上采用媒介社会学研究取向,在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研究。本研究侧重于对媒介生产过程和媒介产品的研究,聚焦于媒介机构如何阐明、完成特定的任务。在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中,本文主要运用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以及媒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都市报的新闻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展开定量的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文本分析。研究表明,都市报在功能设置方面存在诸多矛盾现象。都市报的功能设置主要考虑的是市场竞争角度,而不是对城市服务角度。都市报突出了三个功能词,即:新闻、服务和休闲。每一个功能词都被导向市场取向,而部分失去了各自本来的内涵。研究表明,都市报文本体现出的功能设置取向与从业者对职业的理想化期待存在着较大差距。   都市报对城市社区的现实建构方式表明,都市报的文本呈现与功能设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都市报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基于媒体的社会责任或基于公共性的考量。报纸文本体现出的新闻观念和社会观念充满着混杂和矛盾。对本地城市社区的呈现是表面化、碎片化的,其中较明显的脉络表现为“本地-外地”、“城市-农村”、“男性—女性”等二元对立的呈现模式。在对本地社区的呈现中,突显了大众报纸对新闻娱乐性的强调,对城市深层社会冲突的回避态度,从反面暗示了本地社区的同质化和权力高度集中化现象。都市报对本地生活主题和城市市民的呈现,表现出偶然性、碎片化、异常性,突出社会生活的不安全感。但是,都市报随即又通过多种策略展示了本地报纸对所在城市社区的“善意”----都市报对远距离的城市和乡村采用更加过度、浅白甚至贬损的方式呈现这些地区负面的社会生活,从而试图抵消对本地的负面报道的后果新闻生产社会学的框架内,本研究揭示出报纸新闻的生产受制于报纸与新闻来源、读者的外部信息互动机制,也受制于编辑部内部控制机制,此外,还会受到报纸与社会意见互动状况的影响。
其他文献
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任,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不足,发达的信息
农民工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也备受社会学界的关注。尽管关于农民工城市流动、适应/融合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定居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很
《家,温馨的港湾》是初二下学期的第一课。任教的6个班级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效果却截然不同,让我有很多感触。其中的3个班,像课堂的旁观者,安静地观看老师卖力地表演,
期刊
本文力图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解释黑龙江地区城市女性服装消费行为特点及成因,由此来证明地域文化在服装消费中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以哈尔滨女性服装消费行为为研究对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将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家庭规模缩小,丁克家庭出现,社会流动性增
当前阶段,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而体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则让学生走入到实践性教育中,从实践中学真知,让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的能力。对于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也同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作为一名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几乎每年都送毕业班,每年都送特长生。根据这些年的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随着学校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体美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
目前新型的商品房小区正在全国范围内正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新型小区中,起初彼此互不相识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业主如何实现社会整合构建一个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这一社区
学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类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案例教学法对课程进行导入、深入探究原理以及课后习题跟踪。结果表明,采用该教学法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基本理论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师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