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对铅、镉、砷的吸附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wf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Microplastics)的定义是直径小于5mm的微小塑料颗粒。目前国际上对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展开研究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和芬兰等。由于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缺少有效去除微塑料的能力,微塑料会随着废水排放进入自然界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学者对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集中在土壤、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吸附上。尽管有报道称环境中存在的塑料会吸附污染物,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相关的吸附机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论文从微塑料和重金属着手,研究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以考察排放的废水中微塑料对海洋污染的贡献。本研究选取日常的塑料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和重金属铅、镉、砷作为研究对象,生活污水样品采集于大连市凌水河污水处理厂。首先对污水样品中微塑料的数目和种类进行分析,探讨废水所携带的微塑料对海水污染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淡水环境下微塑料对重金属铅、镉、砷的吸附机制,探究吸附在微塑料上的重金属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一级处理污水中的微塑料平均浓度明显高于二级处理污水中的,表明二级处理去除率明显高于一级处理。2.在淡水中铅、镉、砷在微塑料上的吸附随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0~10h时,这些金属在微塑料上存在吸附作用,并且吸附作用进行的很快,铅、镉、砷在微塑料PE和PP上的吸附量可以达到吸附总量的1/2左右;10~30h内,铅、镉、砷在PP和PE上的吸附速率逐渐下降;30h以后,这个时候铅、镉、砷在微塑料上的吸附作用达到了平衡。PE对金属的吸附能力小于PP。3.动力学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对纯水介质中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行为拟合较好,这个吸附过程受多个吸附阶段共同控制。三种等温吸附模型均拟合较好,其中Freundlich模型对三种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拟合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作者个人对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资深教授芭芭拉·波拉克教授的当代艺术课程的短期交流学习所感,从个人的视角管窥由芭芭拉教授当代艺术课程所折射的美国艺术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应用于机床课程教学,可大大提高机床教学的学习效果及效率,使机床原理,机床结构更易被接受。本文介绍了一些CAI应用于机床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以期在相关的学校甚至工
姜陆先生现任全国版画艺委会主任,曾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在当代中国的版画艺术创作领域深孚众望。姜陆先生是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艺术转型和成长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且至今
本文从科学技术、生活、艺术、空间、建筑和城市的脉络展望了21世纪前50年的建筑发展趋势。在科学系统化和技术产品小型化趋势下,网络互联时代以“连接”替代“边界”的空间模
汇集杨德树教授50年创作精品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德树》日前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杨德树1939年出生,天津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曾兼任教务处
目的了解宁夏地区大学生痤疮的患病率;分析可能存在的患病因素;调查痤疮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方面造成的影响。以期为痤疮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为更好、更全面地预防及治疗痤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3月,选取宁夏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各抽取10个班级,合计30个班级。共抽取调查对象1300人。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资料、痤疮患病情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激励机制逐步受到重视,而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较为波折,企业的内外部治理结构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从1984年开始我国监管部门不断完善制度,学习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推动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直到2014年,证监会正式颁布了相关指导意见,意味我国员工持股计划起步。通过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认为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企业的业绩是有积极
对河南省膜翅目蚁科昆虫名录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调查和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总结得出,目前,河南省已有的蚂蚁种类共6亚科、34属、81种,其中河南省新记录属7个,河南省新记录种3
可交换债券是指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抵押自己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发行的债券。可交换债券的持有人能在未来某时期内将所持债券转换为上市公司的股份。20世纪70年代,可交换债券正式于美国诞生,我国正式引入可交换债券这一概念是在2008年,以当年10月17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试行规定》为标志,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和相关机制的不健全,可交换债券并未得到市场的真正认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