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逆流式太阳能粒子吸热器流动传热机理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化与利用效率低,以及辐照时域波动导致的难于消纳,是太阳能规模化高效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搭配储热系统的聚光型太阳能电站则被认为是解决太阳能难以被电网消纳及波动性的技术路线。采用固体颗粒作为吸/储热一体介质相比于传统介质具有操作温度广泛、性质稳定且可搭配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从而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能大规模高效化利用的潜在技术路径。粒子吸热器作为光热电站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光热电站的发电效率。但现阶段大多构想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均有不足。传统气固流化床具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受到研究者关注。其中,气固交叉逆流床有望结合气固并行上行床和下行床的优点,即较高的固含率与气固接触效率、较长的颗粒停留时间、较低的气固反混、运行稳定等,可为颗粒高温集热技术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为弥补粒子吸热器现有技术不足,本文基于气固交叉逆流技术提出一款新型高温、高效、稳定粒子吸热器设计方案,并开展性能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首先,设计并搭建可视化气固逆流式流化床冷态实验模型并对其宏观流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探究,包括不同操作工况、进气布置方式、颗粒直径和管道结构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当颗粒粒径为113.5 μm,管道内径为40 mm时输运管内固含率可高达9%。同时证明了气固逆流式流化床可在较广泛的工况下稳定运行,上升气流可有效延缓颗粒在管内的下降速度,提高管内固含率。基于PV6M气固光纤探针阐明了稀相气固交叉逆流态下的气固两相流型分布及其演变规律。同时,对光纤探针采集的电压信号采用阈值法详细分析了颗粒在气固逆流式流化床内的团聚特性。关于气固逆流式流化床的一系列流动特性研究结果填补了气固逆流领域的研究不足并为后续的高温粒子吸热器结构设计提供了指导意见。基于前期气固逆流床冷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密相气固逆流式流化床粒子吸热器结构并搭建了单管实验室级别高温实验测试平台。采用侧边进料口搭配高温颗粒阀门可实现流量自适应调节,降低了运行辅助设备的依赖度。实验采用中频电磁感应加热器作为热源可在10-40 kWel功率范围内调节。在高温、大温差运行环境下探究了密相气固交叉逆流体系非线性热输运规律。热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可在气固交叉逆流鼓泡态下稳定运行,固含率可高达40%。同时,密相气固逆流床粒子吸热器在不同工况下获得了101-312℃/m的温升和311-1481 W/(m2·K)的全局传热系数,证明了上升气流有效强化了壁面对颗粒的传热过程并使床层温度更加均匀。此外,通过调节电加热器热功率探究了输入热流扰动对粒子吸热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结构在运行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抗干扰性。基于上述热态实验初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密相气固逆流式流化床粒子吸热器在高温下的可行性。分别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和颗粒解析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设备尺度和颗粒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设备尺度模型模拟了密相气固逆流式流化床粒子吸热器内颗粒流动过程,获得了气固流型与颗粒轴向速度在管内的轴/径向分布,基于实时固含率信息分析了上升气泡的生成频率与时间分率。模拟结果表明设备尺度数值模型可完整捕捉气固两相流型演变过程,可实时捕捉气泡在管内的生成与破裂过程。向上运动的气泡对固含率和颗粒轴向速度的分布产生直接影响。通过颗粒尺度数值模型研究了考虑壁面热流下的近壁区颗粒受力与传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不同输入热流、颗粒与壁面距离,双颗粒排列和边界条件动态变化带来的影响。颗粒尺度模拟结果表明近壁区颗粒CD,loc和Nu均与Reloc呈负相关。温度边界层厚度随着壁面热流的增加而变厚,当颗粒逐渐剥离出温度与速度边界层后,CD,loc几乎不受影响,而Nu则仍旧在一段距离内持续降低。此外,双颗粒垂直排列对目标颗粒带来的影响要大于水平排列的影响。通过多尺度、分层次数值建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颗粒在吸热器内的热输运现象与规律,有效弥补了难以通过实验测得的参数,扩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基于气固逆流式流化床流动特性提出密相气固逆流式流化床太阳能粒子吸热器,在交叉逆流态下实现密相高温热输运,发展气固两相流型调控新方法,完善了弥散颗粒流态化热输运机理和多尺度数值建模。
其他文献
电力电子变压器是实现未来能源网络柔性互联、灵活转换与优化调度的关键装备,其绝缘材料的介电性能直接影响了装备向高电压等级、大容量和紧凑型发展。与传统交直流电力装备相比,电力电子变压器绝缘承受高重复频率、高幅值类正弦、方波波形的特殊电应力作用,并进一步引起绝缘介电损耗与温升现象,运行环境较为恶劣。特别地,聚酰亚胺包覆绝缘直接承受变压器金属绕组侧的特殊电热耦合应力,其介电性能直接决定了装备绝缘系统的实际
中国风电已经进入平价上网、竞价上网新阶段,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是降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重要方法。疲劳损伤评估技术可以精准确定风电机组重要部件的剩余服役时间,为风电场延寿决策及技改升级提供关键依据;状态诊断技术可以提前识别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能够为消除异常运行工况提供数据支撑,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因此,本文围绕风电机组疲劳损伤评估及叶片结冰状态诊断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揭示了
燃煤电厂烟气中低分压CO2的高效低能耗捕集,对推动中国CCUS技术进步、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胺吸收工艺是最为成熟、最适合烟气中CO2捕集的方法之一,但已商业运行的乙醇胺(MEA)等水基吸收工艺,在国内燃煤电厂低分压CO2捕集示范运行的效果并未令人满意,溶剂水在富液再生和贫液冷却过程损耗的大量无用功,导致总体能耗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与水基吸收工艺相比
能源电力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需推动清洁能源发电。风力发电因其可再生、清洁、成本低和环境效益好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形式,其控制系统设计在风电场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中具有关键作用。风力发电系统是复杂的多变量、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系统,因为风场风速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易造成设备的疲劳负荷加大,继而对风电机组的经济安全控制提出了巨大
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低的高频磁损耗和良好的直流偏置能力等优势,用其制作的功率电感磁芯,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储能电站、光伏逆变器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满足电力电子装备的高频化、高效化和节能化,针对无机绝缘包覆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和高频磁损耗难以兼顾的难题,本论文通过逐步兼容调控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中包覆层的均匀性、本征绝缘性和磁稀释性,利用高温原位反应实现多种低电阻金属氧
传统气体绝缘输变电装备大规模使用的SF6气体具有强温室效应,研究SF6替代气体需求迫切。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因其优异的性能已开始在交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中尝试工程应用。而对于直流GIL,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积聚会使得绝缘子沿面闪络电压显著下降,是其研发的瓶颈。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应用于直流GIL后,气固界面电荷特性和形成机制不明。为此,本文研究了C3F7CN气体中的绝缘子表面电
在反应堆安全分析中,需要使用系统分析程序来预测事故工况下反应堆系统的堆芯功率、燃料元件温度、冷却剂温度与压力等关键参数随时间的瞬态变化。早期的系统分析程序所使用的点堆动力学模型无法对堆芯功率(中子通量密度)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准确描述,对于大型商用堆来说,在模拟弹棒事故、组件堵流等局部扰动较大的工况时,点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往往会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因此,需要以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动力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对地铁地下结构横截面简化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参照强制边界位移法加载模型,自行研制了新型岩土工程静力推覆加载装置,基于该加载装置开展了土-地下结构体系水平单向推覆试验,并给出了静力计算时土体侧边位移施加形式的建议,结合地下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本文建议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大开车站的地震坍塌现象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能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能源消费量的攀升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能源生产过程和水资源紧密相关,水资源短缺将限制能源供应,从而增加能源短缺风险。能源系统是一个涉及多要素、多过程、多环节与多用户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特征。因此,亟需开发强健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能源系统规划模型,解析能源、经济、环境和水资源之间的互动效应,制定科学有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各类电力电子装备的核心器件,实现了电气化系统的高效率运转。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力电子行业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功率循环测试可以通过模拟器件实际应用的结温波动过程,通过一定程度的加速老化以提前暴露器件封装的薄弱点,被认为是考核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可靠性最重要的测试。在功率循环试验中,结温是非常重要的状态变量,结温的准确测量对于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