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伧”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政治分裂、社会动荡的时期,人口迁移和地域交流是研究这一时段不可回避的两大主题。由于政治的分裂,带来了地域文化上的歧视。这一时期文献中频出的带有地域歧视意味的词,如“溪”、“伧”、“貉”即是地域间对立的例证。在这些詈语中,“伧”贯穿于六朝文献之始终,不失为南北之隔的有效印证。本文欲以六朝时期“伧”含义演变为线索,考察其所反映的分裂时期随着政治变动、人口迁移,社会发生的相应变化。首先对六朝文献中出现的“伧”进行考释,发现“伧”的含义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其在六朝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从普通詈语到有所指向的变化过程。“伧”原本仅是对粗鄙之人的称呼,它开始萌发地域歧视之意,是在西晋初年。这种含义的由来,发覆于汉末到三国鼎立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南北之分。于是约在西晋时期,“伧”完成了由南方的一般詈语向特定地域人群之称呼的转变。再到南朝,它所在的语境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的原本的使用者——南人中加入了早已在南方安居乐业的南迁北人,此时被蔑称为“伧”的,是比他们南渡迟了很久的北人。而东晋南朝时期,“伧”主要以“荒伧”、“伧楚”的形式出现,考察这两类人群的特征,发现其与东晋南朝时期的一个社会群体——晚渡北人,有着很大的重合部分。东晋南朝时期“伧”指向晚渡北人,对早渡的北人,已经很少有所指了。这一重大变化,实则反映出当时早渡北人与部分南方土著已经完成较大程度上的融合,于是他们共同将南北轸域之分转向了晚渡北人。对比“荒伧”和晚渡北人群体,发现二者在居住地上有着相似之处。地域上的劣势及南渡稍晚也给晚渡北人在南朝的仕宦历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其他文献
藏传佛教建筑作为内蒙古地区历史、民族和宗教资源的物质遗存与历史信息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的玉佛殿为研究对象,集成BIM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构建古建筑三维模型的全过程以及其典型构件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藏传佛教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以下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首先,本文在分析古建筑形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BIM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了将BIM-3
所謂“支架”指的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来引导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方式”,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介绍了这一理论。支架式教学策略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者通过搭建“支架”——提供例子、支持、指导和输入等,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环节,引导学习者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随之教者再逐渐退出,学习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下称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秉承学校"重实践、强能力"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既具备工业技术基础实践条件,又体现电
这堂作文课,的确美不胜收。一、创意之美这堂作文课应该属于审题立意指导课。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规做法,肯定是先抛出作文题目,然后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肖老师的课则完全颠
从十多年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归纳出五种有效的导入策略:巧设问题,激情导入;找准切入口,背景知识导入;活用多媒体,情境导入;联系生活,激趣导入;首尾呼应,铺垫导入。结合牛津初中英
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个性化实验室的构想,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现已取得初步成效。该文介绍了该校在"满足多元化教育,适应个性化发展"的理念的指导下,在建立个性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近几年来,围绕着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的教学改革活动层出不穷,其中助学案的开发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之一。助学案是以“学案”为载
教育格言让孩子享受和谐自然的数学教育。教学主张和谐的生命是静守和奋进的统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将复杂的知识教简单,将简单的知识教得更有意蕴(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等)
三、创新驱动,不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更大空间名师工作室是高端组织,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时代发展风云变幻,不创新也难以立足。
根据工作亲身经历和实地考察研究,认为高等学校实验室蕴藏着大量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过程或称重要阶段。文中分析国内、外的一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