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模式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不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其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特性,且由于缺乏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靶点,其预后往往较差。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domain immunoglobulin suppressor of T-cell activation,VISTA)是一个新兴的免疫检查点,己被证实在免疫治疗后的前列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升高,推测其与免疫治疗耐受有关,或可成为免疫治疗新靶点。但是,VISTA在TNBC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模式、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课题研究目的包括以下三方面:(1)分析VISTA在TNBC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分析VISTA在TNBC肿瘤微环境中,与CD3、CD4、CD8、CD19阳性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的相关性,建立基于VISTA的免疫分型。(3)利用TCGA等数据库从基因层面分析VISTA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与CD3、CD4、CD8、CD19的表达相关性,分析TNBC微环境中28种免疫细胞富集水平,探索VISTA表达水平对免疫细胞富集种类和程度的影响,分析VISTA与免疫细胞富集的相关性,探索VISTA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关系和对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1)建立包含254例未经治疗且信息完整的Ⅰ-Ⅲ期TNBC队列,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ISTA在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表达情况,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中位数作为分界值,将队列分为VISTA在肿瘤/免疫细胞高/低表达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在上述队列分析TILs密度,检测CD3、CD4、CD8、CD19表达情况,分析CD3、CD4、CD8、CD19阳性TILs及TILs密度与VISTA在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表达的相关性,建立基于VISTA的免疫分型,并验证其对预后的预测意义。(3)利用 TCGA、cBioportal、GEPIA、UALCAN 等交互数据库,获取VISTA在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组织、不同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从TCGA数据库筛选建立包含139例未经治疗且信息完整的Ⅰ-Ⅲ期TNBC队列,根据VISTA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作为分界值,将队列分为VISTA表达高低两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VISTA mRNA与CD3、CD4、CD8、CD19 mRNA相关性:利用GSEA富集分析获取肿瘤微环境中28种免疫细胞富集水平,比较VISTA mRNA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之间免疫细胞的富集种类和程度的差异,分析VISTA mRNA与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富集程度的相关性,探索VISTA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关系和对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1)根据筛选标准,最终有254例我院手术的Ⅰ-Ⅲ期TNBC被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在TNBC中,VISTA主要在免疫细胞表达,在肿瘤细胞表达较少;VISTA在免疫细胞高表达与淋巴结阴性(P<0.001)、相对早的肿瘤分期(Ⅰ和Ⅱ期)(P=0.001)相关;VISTA在免疫细胞高表达相较于低表达组,具有显著高的 5 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79.0%VS 64.6%,P=0.011)和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90.0%VS 72.0%,P<0.001),VISTA在免疫细胞高表达是OS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0.43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28-0.831,P=0.012);在T1-2N0亚组中,VISTA在免疫细胞高表达生存优势显著,相较于低表达组,其具有显著高的5年DFS(86.8%VS 73.1%,P=0.038)和5年OS(95.6%VS 82.7%,P=0.022),VISTA 在免疫细胞高表达是 DFS(HR=0.281,95%CI=0.093-0.848,P=0.024)和 OS(HR=0.462,95%CI=0.218-0.979,P=0.044)的独立保护因素。(2)在TNBC中,VISTA在免疫细胞高表达与CD3+TILs、CD4+TILs、CD8+TILs、CD19+TILs 密度增加均显著相关(P=0.009,P<0.001,P=0.021,P<0.001),与CD4+TILs关系最为密切呈现中等强度正相关(R=0.423,P<0.001)。根据VISTA在免疫细胞表达高低和CD4+TILs密度高低,对TNBC微环境进行免疫分型,分为 VISTAH/CD4H、VISTAH/CD4L、VISTAL/CD4H、VISTAL/CD4L四型,其中VISTAH/CD4H组5年OS显著高于另3组(VISTAH/CD4H VS VISTAH/CD4L VS VISTAL/CD4H VS VISTAL/CD4L:91.5%VS 89.2%VS 77.3%VS 68.7%,P=0.002),即双高组相较于其它三组生存获益显著。(3)根据筛选标准,最终有139例TCGA数据库Ⅰ-Ⅲ期TNBC被纳入。研究结果显示,VISTA mRNA水平与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总分期、乳房及腋窝手术方式、是否放疗及化疗等无显著关系,对总生存无影响。VISTA mRNA 与 CD3、CD4、CD8 和 CD19 mRNA 均呈正相关(均P<0.001),且与 CD4 mRNA 呈强正相关(R=0.764);VISTA mRNA 高表达组相较于低表达组,有正向抗肿瘤免疫作用的1型辅助性T细胞(Type 1 Helper T cell,Th1)、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entriccells,DCs)、辅助记忆性CD8+T细胞富集程度显著高,VISTA与Th1(R=0.751)、活化的DC(R=0.642)等呈强正相关,推测VISTA在TNBC微环境中刺激产生CD4+Th1细胞从而发挥正向抗肿瘤免疫作用。结论:(1)在TNBC中,VISTA在免疫细胞中高表达是TNBC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2)建立基于VISTA与CD4的TNBC微环境免疫分型,对预测预后有显著意义,且优于VISTA单一指标。(3)在TNBC中,从蛋白层面和基因层面均可见VISTA与CD4表达有显著相关性,在细胞富集层面可见VISTA与CD4+Th1细胞关系密切,推测VISTA通过刺激产生CD4+Th1细胞从而发挥正向抗肿瘤免疫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行动号召,并着手研究制定《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消除宫颈癌是否具有可行性,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沿着最优的路径实现消除目标是WHO和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议题。本论文将以中国为例,研究预算优化策略和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建立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并分析其公共卫生效果和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流行病学模型模拟的研究设计,建立
研究目的 评估降钙素原(pocalcitonin,PCT)血清浓度预测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um,GNB)脓毒症的准确性,并探讨PCT鉴别不同细菌和不同部位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患者资料,以进行血培养当天的最差参数计算序贯器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6大驱动因素。在欧洲和亚洲,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所有食管癌患者中占比90%,成为该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是一线治疗常选择的化疗方案。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食管鳞癌患者,伊立替康被美国NCCN指南列为后续治疗中优先推荐的细胞毒类化疗药。本研究是一项一期临床研究,主要探索一种新型化疗药物,脂质体包裹的伊立替康(L
食管癌作为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90%为食管鳞癌,且五年总生存不足25%。由于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处于局部晚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或放疗。但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发生往往会削弱放疗疗效,而放疗剂量的增大也会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放疗抵抗仍然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需要寻找预测放疗疗效的特异性标志物及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改善放疗疗效,实现个体化
尽管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仅排名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但却在全世界癌症相关死因中排第三位,这与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8-26个月有关。早期HCC缺少特异性的症状和高效的筛查方法,并且进展迅速,造成HCC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这是HCC患者中位生存期较短的重要原因。索拉非尼在2008-2017年是进展期HCC唯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索拉非尼只对约1
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以上肿瘤的共同特点是原发于消化道部位,因此这些肿瘤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消化道肿瘤的另一共同特点是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呈隐匿性发病,往往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死亡率相对其他恶性肿瘤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
组蛋白H3是核小体的核心成分,人的主要H3包括依赖DNA复制装配的H3.1和H3.2,以及非DNA复制依赖型组蛋白H3.3,CENPA蛋白以及生殖系统特异的变体H3.4和H3.5。组蛋白H3的内稳态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尤其是参与着丝点核小体组装的CENPA蛋白。由于与DNA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碱基序列特异性,且除生殖系统之外,蛋白水平无明显组织差异性,组蛋白H3变体与细胞身份特性以及生物性状的关联一直
第一部分LIFR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背景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具有极强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全身各个系统中。LIF表达于许多恶性肿瘤中,检索TCGA数据库,尤其在胰腺癌、胆管癌中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现已有多项研究均表明LIF可促进胰腺癌的发展,并且有作为治疗靶点及生物学标记物的潜力。肝内胆管细胞癌(Int
研究背景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被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长期以来胆囊被认为仅仅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容器,切除胆囊后并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包括体重、胆汁酸、血脂、血糖、能量代谢等,但目前各研究的结论仍存在争议。胆囊切除术引起代谢改变的潜在机制尚未完
人群中的研究已证明:在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流行率已显著下降,HBV感染所导致的青少年人群的肝细胞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降低。但疫苗免疫后10-15年,由乙肝疫苗免疫所诱导产生的抗乙肝表面抗原的保护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