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量刑问题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虽然以刑事诉讼法条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但其本质是一个兼具程序与实体性质的刑事制度,它在实体法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后的从宽量刑活动。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刑罚轻缓化理论的指导下,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判要特别地对于被追诉人的悔罪、认罚行为做出合理积极的实体权利回应,从刑罚的预防目的出发根本上降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危害性,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性。量刑从宽是这项制度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被追诉人最关心的实体权益,因此,如何从宽以及从宽的必要限度成为量刑公正必须面临的问题。从对量刑建议提出精确刑的要求开始,应当对现有的从宽措施与刑法规定的量刑情节、量刑依据进行区分和整合,确定相应的从宽幅度,最终采取阶梯量刑的从宽方式,这些规范措施都有利于维护量刑结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尚不完善的新生阶段,刑法的修正和规范性文件的补充规定可以为其提供量刑上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其他文献
一份认罪认罚具结书意味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开启。从法律的效力及属性层面来看,它不同于传统的具结、不同于域外的辩诉协议,也不宜简单地认为是有罪供述,而是属于刑事协议的一种。既是协议,无论是逻辑上,情理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很难避免破裂的情形。一旦协议破裂,导致程序回转,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导致司法资源浪费、加大查清案件事实的难度还会影响司法机关的权威与公信力,甚至可能引发司法机关复仇式审判。本文以数据
2015年施行的《民诉解释》第247条确立了关于禁止重复起诉的制度。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民事重复起诉的识别标准不够清晰,法官在实务中难以识别前后两诉是否构成重复,容易产生“类案不同判”甚至矛盾裁判的现象。其原因是由于法律条文的描述过于简单,涉及的诉讼标的,诉讼系属等理论还未达成共识,对于不同理念下的学说,我国如何借鉴并没有明确定论,即仍需要将重复起诉的识别标准进一步细化。通过对比域外以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上屡次爆出一些情节恶劣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社会上舆论哗然。想要侦破这些案件,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证据收集环节,这直接决定了能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而证据收集不当则会导致难以收集到有效证据,还有可能导致被害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遭受二次伤害,既达不到惩罚犯罪的目的,也不利于被害人的身心恢复。未成年被害人身心较为脆弱,必须着重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论文聚焦性
人民陪审员参审刑事诉讼作为我国重要的司法制度,在推进司法民主的同时,有助于发现实体真实并促进程序公正,从而推进裁判结果公正。自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出台以来,陪审员参审刑事诉讼的实施现状得到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陪审员的“陪而不审”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如何有效促进陪审员实质性参加审理,消除诟病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司法实践中的“专职陪审员”、参审范围混乱、
作为协商性司法在中国的制度化实践,当前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适用的数量上呈现出审查起诉阶段与审判阶段适用率差距较大且各地区适用情况参差不齐、不够均衡的特点。在适用的质量上则表现为量刑建议的提出率与采纳率整体较高但小部分地区偏低、整体上诉率较低但存在恶意上诉的风险以及抗诉权在行使中有被滥用的现象等特征。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诉讼模式受对抗性司法理念的影响较大,在制度层面强职权主义色彩显著;在立
在行政案件中,公益诉讼的存在意义不容小觑,通过法律的方式和手段,监督相应主体的工作行为,使人们从中受益的公共利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对于我们来说要尽力去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法律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众所周知,检察机关是这一制度当中的发起者,即原告方,意味着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参诉主体,相较于我国传统行政诉讼来说发生了变化,那么基于这种变化,关于举证责任方面的有关制度也要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问题的增加,究其成因,一部分源于负有监管责任的行政机关未尽责履行其职责,或对其应尽的职责不作为,导致环境公共利益遭到持续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行政诉讼法》虽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职权,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着眼于内蒙古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从过去五年内蒙古地区法院受理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入手,在分析环
随着互联网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审判模式运用到司法程序中,该模式被称为远程审判模式。远程审判模式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系统相结合运用到司法审判程序当中,与传统审判模式相比该审判模式使得司法审判更加便捷与高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些许弊端。法律规制不足适用范围不清、远程司法系统的技术不发达、远程审判证据展示效果弱化、远程审判程序方面的细节不到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
本文在有效质量近似下,采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InGaN/GaN多层核壳量子点中电子子带间跃迁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讨论了类氢杂质、核半径、壳层厚度、阱宽及混晶组分对光学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类氢杂质对InGaN/GaN多层核壳量子点中电子子带间跃迁光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表明,类氢杂质使1s-1p、1p-1d和1d-1f态的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位置均发生蓝移,且对1s-1p态的影响最为显
瑕疵证据是我国特有的法律术语。在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两个证据规定”中,权威官方首次提出了“瑕疵证据”的概念,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承认瑕疵证据的存在。我们国家开创性地把证据划分为——非法证据、瑕疵证据与合法证据三种,并对前两项具有违法性的证据规定了相应的排除规则。其中非法证据意指具有重大违法性的证据,应当适用强制排除规则;瑕疵证据意指具有微小缺点的证据,应当适用可补正的规则;而合法证据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