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夷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并且在此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诸多国家在内的朝贡关系体制。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为谋求在华贸易市场,视中国传统“华夷”思想及其体制为其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障碍,于是从英国政府、商人到传教士等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力求打破这一体制。由于“华夷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中英交涉中英国人逐渐相信武力是解决其在华所遇阻力的主要手段。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社会各个阶层对“英夷”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君、臣由严守华夷之道、一致排外到不得不以放弃部分华夷体制换取一时安宁;百姓的反英情绪则更为高涨。随着政府立场的变化,官民关系由鸦片战争初期的一致对外转向破裂,清政府逐渐成为调停“民”与“夷”的中间人的角色。通过“华”与“夷”地位变化比较,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鸦片战争时期思想文化的转变。本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回顾目前学术界对“华夷之辨”思想研究的状况,发现对清季社会各阶层在“华夷”态度上不同而又不断变化的研究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力求对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正文部分主要有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英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华夷”与“平等”的外交思想,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孕育了封闭与扩张的国际关系体制,正是两国外交思想与体制的对立推动了中英在鸦片战争前后华、“夷”矛盾的发展。第二章,主要论述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冲击“华夷”体制过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各自产生的效果与影响。鸦片战争前英国采取措施的有限性推动其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最终《南京条约》从改变交往方式、瓦解广州体制等方面冲破了顽固的华夷观念。第三章,主要论述英国的军事侵略冲击下,清社会君臣关系与官民关系的对英态度变化。传统官民共同抗“夷”逐渐转为清政府成为“民”、“夷”的调停人,官民关系走向对立,这种关系的变化反映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关系的冲击。结语部分,进一步论述“华夷之辨”思想的存在本是清政府防卫外人入侵的一种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国侵略的步伐;英国的侵略又进一步推动了清社会关系的变化,加速了“华夷”思想及其体制解体的步伐,体现了“华夷之辨”与中英关系之间的互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