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整体上中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问题却日趋严重。为了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继续推进脱贫区域的发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亟需解决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问题。教育是弱势阶级向上跃升的一个重要工具,众多学者对教育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大多数农村的低收入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其父辈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教育投入也随之减少,最终导致贫困家庭的子辈人力资本的匮乏,很大概率使得贫困在其子女中延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导致大多数贫困家庭的父辈只在乎教育的短期价值。当教育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产出时便认为“读书无用”,由此降低了子辈的教育投资。此外,“读书无用”的观点也进一步表现了中国贫困家庭贫困思想固化严重,阶级跃升依然困难,贫困以及贫困思想在父辈与子辈之间传递。因此,从父代与子代的教育视角,研究现阶段中国农户家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与规律以及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动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中国农户家庭为研究对象,欲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解读中国农户家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象,阐述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详细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理论及其经验。随后,依托2010、2012、2014、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五年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代际收入流动模型以及转换概率矩阵,分析中国农户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继而,运用条件代际收入流动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以及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父辈教育以及子辈教育对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比重高,但逐年有下降趋势;相对贫困代际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弱,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较差;提高子代教育水平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代际收入分配公平、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提升父辈教育有助于提升子辈收入,具有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中国农户家庭想要真正摆脱长期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等现象,不仅需要提升子辈教育水平,同时也要提升父辈的教育知识,需要有长远眼光和思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最后,本文依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并建立教育扶贫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培训和精准就业等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为中国教育扶贫工作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金融科技(Fin Tech)的时代浪潮,“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业态在不断改变,金融生态格局也正在重塑。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与边界不断变化,金融科技行业与金融行业间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业务链接越来越紧密,这增强了整个金融网络的复杂性,加深了机构间的关联性。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使得风险传染效应不仅发生在传统金融机构之间,跨市场、跨部门和跨境风险传染效应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大数据、云
学位
<正>一、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推进制定《河北省行政审批便利化条例》,修订《河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开通立法热线电话,回应市场主体诉求。每年开展1次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严格备案审查、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法治把关作用。(省司法厅、省政务服务办、省工信厅负责)二、全面推行减证便企告知承诺制。开展“目录之外无证明”专项监督检查,杜绝“奇葩证明”
期刊
<正>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2]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期刊
在目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形势下,我国贫困特征将逐步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重视收入贫困向重视多维贫困转变、由乡村贫困向城乡贫困并存转变。不同的治理阶段需要不同的扶贫策略来应对,因此,我们必须在研究和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贫困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探索将多维贫困和相对贫困结合的测度方法,精准识别出多维相对贫困群体,并进一步研究当前我国城乡贫困的差异特征,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
学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促成了虚拟社区这一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线上社区的出现,尤其是经管之家、小木虫等学术类虚拟社区,更是为科研学者提供了新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场所,也是对传统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的有力补充。然而,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用户知识保留现象已成为常态,大部分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贡献知识。虚拟学术社
学位
<正>浙江省义乌市,九月骄阳似火。一位头戴工地安全帽的中年男子走进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陶旭明律师的办公室。"大热天,工作站的律师为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忙里忙外,不收一分钱,不喝一口水,我们不知道如何感谢。"原来,男子是一名泥工班组的工人,曾获法援工作站帮助为班组追回3万余元拖欠工资。现在他代表工友特地来法援工作站对法援律师当面表示感谢。这是浙江律师行业践行执业为民的一个缩影。
期刊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一书由王瑞萍、马进、马虎银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涵盖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而全面的内容,对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具有参考价值。该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历史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物质基础进行系统论述。其二,对国家、制度、社会、民族、心理等五个方面的认同进行了论述。其三,
期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生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汲取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对祖国稳定统一的坚守、是对民族理论政策的新发展;从现实逻辑来看,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实践逻辑来看,它是系统地完善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方位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期刊
报纸
融合程度不高是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的普遍问题。“知-行-演-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学专业彰显学科特色,将专业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嵌合的创新性尝试。以社会调查实践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无痕嵌合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从情感依附到内化于心,从行动自觉到知行合一,可为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