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参与铃蟾肽致小鼠瘙痒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遵义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rm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铃蟾肽(Bombesin,BN)致小鼠瘙痒的作用特点,并探究其致瘙痒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1)予KM小鼠侧脑室注射BN后观察小鼠瘙痒的相关行为:梳理行为,抓挠行为,舔身体行为;(2)分别侧脑室注射(i.c.v)BN(0.04μg,0.4μg,4μg)及尾静脉注射BN后,观察和比较对BN诱发抓挠行为的影响;(3)观察皮下注射5μg/kg或50μg/kg抗瘙痒药物纳呋拉菲(nalfurafine,Nal)预处理后对瘙痒介质BN、组胺、氯喹诱发小鼠抓挠行为的影响;(4)构建耦联荧光标签NBD(7-nitrobenz-2-oxa-1,3-diazole)的BN(NBD-BN),示踪瘙痒发生期间NBD-BN(i.c.v)在脑内的动力学分布,确定BN分布的靶区域;(5)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用于分析BN受体神经介素B受体(Neuromedin B receptor,NMBR)和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c-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的表达情况;(6)免疫荧光和WB用于检测BN(i.c.v)处理后脑内c-fos蛋白表达情况;(7)比较下丘脑原位注射和侧脑室注射BN诱发抓挠行为的影响;(8)通过RNA-seq筛选并用WB验证参与BN生物学效应的信号通路。(9)比较预处理NMBR拮抗剂PD168368、GRPR拮抗剂RC3095、PKA拮抗剂Rp-cAMPS对BN诱发小鼠抓挠行为的影响。结果:(1)小鼠经BN(i.c.v)处理主要诱发抓挠行为,30min观察期内0.04μg BN诱发抓挠行为占其总行为次数的73.21%,0.4μg BN占比66.07%,4μg BN占比66.07%;(2)BN i.c.v(0.04μg,0.4μg,4μg)诱发明显抓挠行为,与Veh组相比,0.04μg(p<0.05),0.4μg(p<0.01),4μg(p<0.001)BN诱发抓挠行为次数均显著增加,BN(0.4μg,4μg,400μg)(i.v)未观察到小鼠产生明显抓挠行为;(3)经nalfurafine(5μg/kg,50μg/kg)预处理后,与Veh相比,组胺(p<0.001,p<0.001)和氯喹(p<0.001,p<0.001)诱发scratching显著下降,BN诱发的抓挠行为无显著性差异;(4)荧光示踪结果显示:在5,10,20,30min均能观察到NBD-BN在下丘脑分布,10min时荧光强度达到峰值(p<0.01);(5)免疫组化和WB均显示下丘脑有BN受体GRPR和NMBR的分布;(6)WB结果显示:与Veh组相比,BN(i.c.v)处理后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增加且在下丘脑背内侧核分布较多。(7)BN i.c.v和i.s.i诱发的抓挠行为次数无显著差异。与i.c.v相比,BN i.s.i的瘙痒潜伏期显著降低(p<0.01);(8)RNA-seq结果表明c AMP相关的PKA/CREB信号通路参与BN介导的生物学效应,WB结果显示,与Veh相比,BN i.c.v组下丘脑PKA在10 min(p<0.05)和20min时(p<0.01)显著上调,30min时下丘脑CREB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9)与Veh组相比,PD168368(0.15-1.5μg)及RC3095(0.01–1μg)预处理后,BN诱发的抓挠行为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与Veh相比,0.02μg Rp-cAMPS(p<0.01)与0.2μg Rp-cAMPS(p<0.001)预处理后,BN诱发的抓挠行为次数显著下调。结论:BN i.c.v可诱发小鼠瘙痒产生强烈的抓挠行为行为且源于中枢为一种全身性瘙痒,无注射侧偏好性。BN与组胺和氯喹诱发的抓挠行为中枢机制不同。BN i.c.v处理后,下丘脑BN受体分布的区域c-fos蛋白表达上调,发现c AMP/PKA/CREB信号通路响应与BN介导的生物学效应相关联,提示下丘脑PKA/CREB信号通路参与调控BN介导的瘙痒效应。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尿石素A(urolithin A,Uro A)抑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增殖及其初步机制,为防治EV71感染提供新的候选药物,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RD细胞为感染模型进行以下实验。1、Uro A对EV71增殖的影响(1)CCK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Uro A对细胞的毒性,筛选最大无毒浓度。(2)通过蛋白免疫
学位
目的:研究Rho/ROCK信号通路对体外生精小管样结构重构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为明确男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睾丸细胞团培养:取10日龄C57/BL6小鼠睾丸酶解消化为单细胞悬液,重聚后添加人工合成血清替代物(Knock OutTM Serum Replacement,KSR)进行三维(3 dimensions,3D)立体培养;2.Rho/ROCK信号通路在生精小管样结构
学位
目的:1.筛选并获取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疫苗接种后超高、极低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水平健康志愿者,分析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组成,并在接种前、第2针接种后、第3针接种后、随访监测期间分析TCRβCDR3受体库的组成特征和变化。2.详
学位
目的:创建遗传稳定、表型明确的自发色素异常综合征型耳聋豪猪模型家系,准确鉴定其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以期为研究相应的人类遗传性耳聋的分子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创建自发色素异常综合征型耳聋豪猪模型家系并验证其遗传模式:将前期发现和获得的具有相同表型特征的4头自发色素异常综合征型耳聋突变雄性豪猪与野生型雌性豪猪配种传代并扩群繁殖,建立能稳定遗传的遗传性耳聋疾病模型家系,检测并比较所有后
学位
药物抵抗是当前包括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恶性肿瘤临床干预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显示微小RNA-7(miR-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是NSCLC的基因治疗潜在新靶点之一。然而,NSCLC是否存在对miR-7干预的抵抗现象仍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中,我们拟观察人NSCLC细胞对miR-7干预的潜在抵抗现象,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分述如
学位
目的:探讨本地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揭示G+代表菌群(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因子携带情况,解析耐药性及致病性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889例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住的尿路感染患者年龄、性别、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检测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因子携带
学位
微小RNA-7(miR-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是潜在治疗新靶点,但干预效应亟待改善。新近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IF)可改善包括化疗、免疫生物治疗等效应,然而,其是否可改善NSCLC的基因治疗效应还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拟观察IF是否可增强miR-7对人NSCLC细胞生长的干预效应,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分述如下:目的:第一部分:通过克隆形成
学位
目的:验证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存在多巴胺-β-羟化酶(DBH)阳性的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观察其在丛内的分布并阐明形态学特征;研究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NE能神经元的化学神经解剖学特点及其与丛内不同类型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为进一步阐明肌间神经元分类的神经解剖学基本问题和揭示其功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借助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荧光原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经剑突下悬吊拉钩辅助胸腔镜前上纵隔肿瘤切除术通过抬高胸骨后空间经剑突下入路方式,在围手术期相关统计量方面较胸腔镜下经肋间入路是否有优势,并研究该手术方式的学习曲线,为该术式向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21年8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就诊并诊断为前上纵隔肿瘤或占位的患者134例,其中行胸腔镜下经肋间前上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38例,行经剑突
学位
目的:通过筛选高效氯氰菊酯胁迫下冈田绕眼果蝇差异表达的CYP450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和时空表达谱分析确定候选基因Pocyp4d46,观察Pocyp4d46基因参与冈田绕眼果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解毒作用,旨在为深入研究冈田绕眼果蝇的抗药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高效氯氰菊酯胁迫下冈田绕眼果蝇差异表达CYP450基因筛选:从差异转录组中筛选表达上调的CYP450基因进行PCR验证,并利用DNAMAN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