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倍性鲫鲤、鲫鲂与亲本之间染色体遗传关系的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ilk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源四倍体鲫鲤是世界上首例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两性可育并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鱼类群体。其产生过程为:红鲫(♀)(2n=100)和鲤鱼(♂)(2n=100)杂交得到杂交第一代(F1)(2n=100),F1小部分雌、雄可育,自交得到鲫鲤杂交第二代(F2)(2n=100),F2两年才能达到性成熟,由鲫鲤F2自交获得F3(2n=100),在F3中发现有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个体(4n=200)。所得的异源四倍体鲫鲤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且雌、雄可育,分别能产生稳定的二倍体卵子和精子,延续四倍体后代。不同亚科间的红鲫(♀)与团头鲂(♂)(2n=48)杂交,在第一代中可获得不育的三倍体鲫鲂(3n=124)和可育四倍体鲫鲂(4n=148)。四倍体鲫鲂两年可达到性成熟,可以产生不减半的配子,通过自交延续后代,或与团头鲂(♂)回交产生五倍体(5n=172)后代。本研究以异源杂交鲫鲤、鲫鲂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种试验鱼的生产繁育、染色体制备、DNA含量测定、扩增5S rDNA等以及以一个重复序列单元(263bp)作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标记染色体实验,从染色体数目结构、序列同源性和FISH结果中分析,对异源杂交鲫鲤、鲫鲂染色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制备肾脏染色体进行观察、计数、核型分析并结合DNA含量测定,可以确定试验鱼染色体数、倍性及染色体来源。2.对实验鱼5SrDNA序列和一个染色体着丝粒重复序列进行比较研究,杂交鱼中染色体着丝粒重复序列单元(263bp)与亲本序列的同源性在93%-98%之间,可知鲫鲤杂交鱼和鲫鲂杂交鱼稳定地继承有父本和母本的序列,且有一定比例的重组和变异发生。3.用红鲫的染色体着丝粒重复序列单元(263bp)作为红鲫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鲫鲤杂交鱼和鲫鲂杂交鱼的染色体组成中的红鲫染色体被全部标记出来,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从分子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精确地鉴定杂交鱼的染色体组成。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热板实验和甩尾实验探讨Ghrelin是否对小鼠急性痛有影响,及其可能作用途径;同时运用甩尾实验探讨Ghrelin对外周吗啡的镇痛作用的调节及其可能作用途径。   方法:1.运
目的:通过对高危妊娠筛查监测结果总结分析,寻求降低高危妊娠发生率、达到母婴安全的有效方法,为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1日~2012年9月3
会议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高温、干旱、盐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这些逆境可以造成植物体内生理代谢障碍,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应对胁迫危害,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精密的防御机制,包括多重信号通路、各种转录因子及功能基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质转运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s,LTPs)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调节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大多数LTPs的具
  发光杆菌NJ菌株是从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NJ)体内分离到的共生细菌,对其发酵条件及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室内毒力和盆栽防效进行了研究.室内
会议
  Dry flowable formul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T429 with fun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the rice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was formulated by spray-dryin
会议
会议
采用流体力学原理,使反应混合物在超音速气流下于反应器中剧烈碰撞活化,再撞击固定靶达到运动方向上的速度瞬间降为零,巨大的动能转化为分子内能,分子断键,重新成键从而实现化学反
PKR-like(PKZ)是近年来在鲫鱼、斑马鱼(Danio rerio)、大西洋鲑(Salmo salar)、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中报道的一个蛋白激酶,由于其N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病是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病基因是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