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血友病患者较正常人有更多导致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如活动量减少,HCV感染、HIV感染、维生素D缺乏、关节活动度降低,以及FVⅢ抑制物形成等。有研究提示血友病患者儿童时期成骨细胞活性较低,而另外研究认为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是导致血友病患者骨密度降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治疗方面,是否应对血友病患者常规补充钙剂、维生素D或双磷酸盐,尚无统一结论。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血友病A患者骨密度的改变,初步探讨导致骨密度改变的影响因素、骨转化指标的特点。研究方法:受试者来自2012年1月至6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FVⅢ抑制物阴性的HA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依照中国血友病协作组登记表(调整版)进行临床资料采集、体格检查。2、骨密度按照双能X线骨密度仪实验室操作规程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腰椎及双侧髋关节骨密度绝对值(g/cm2)、T值(距离同性别平均骨峰值密度的标准差数)和Z值(距离预期的同性别和同年龄的平均骨密度的标准差),将Z值>-2的血友病A患者骨密度视为正常,将Z值≤-2组患者视为骨密度下降。3、于早晨9点至9点30分之间经静脉采血,留取标本,完成骨转化等实验室指标检查。以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序列(&-CTx)反应破骨活性,以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1NP)反应成骨活性。骨转化指标由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4、完成其他实验室检测。FVIII:C采用基于APTT的一期法测定,FVⅢ抑制物采用Bethesda方法测定。研究结果:1.48名血友病A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结果示双侧髋关节平均骨密度绝对值<1g/cm2, Z值为负值。在重型、中型血友病A患者之间,骨密度Z值无明显差异。2.以Z值水平-2将血友病A患者分为两组,其非暴力性骨折史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848)。3.按需治疗组中,血友病A患者活动能力,以及是否有制动史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表现为Z值>-2组患者平均活动能力高于Z值≤-2组患者,OR值及95%置信区间为10.652(1.456-77.92);而Z值≤-2组患者则更多的有明确制动史,OR值及95%置信区间为0.057(0.003-0.972)。4.次级预防治疗组中,Z值>-2组患者预防治疗前及预防放疗时的活动能力均高于Z值≤-2组患者,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预防治疗前(3.4±0.5vs2.4±0.9,P=0.029);预防治疗时(4.0±0.0vs3.1±0.8,P=0.009)。5.39名血友病A患者中,维生素D不足者为4名(10.3%),维生素D缺乏者为34名(87.2%)。6.39名血友病A患者骨转化指标中,血清β-CTx与血友病A患者双髋关节平均Z值水平有较好的相关性,Spearman检验r=-0.409,P=0.010;血清钙、25-OH-VitD、 tP1NP均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研究结论:1.血友病A患者双髋关节骨密度与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参考人群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重型血友病A患者与中型血友病A患者腰椎及双髋关节骨密度差异不明显。2.血友病A患者骨密度的降低并不伴有成年后非暴力性骨折发生率的增高。3.对于按需治疗患者,活动能力,为骨密度的保护性因素,长期制动史则为危险因素。对于次级预防治疗组患者,预防治疗前活动能力及预防治疗时活动能力与骨密度显著相关。4.尚未发现次级预防治疗可改善血友病A患者骨密度。5.血友病A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普遍存在,但是维生素D水平并不与血友病A患者骨密度显著相关。6.血友病A患者骨密度下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为破骨活性增强,而成骨活性并未成比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