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伟大的复兴”的政治哲学解读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复兴”是培根对自己的著述计划的总体命名。这一计划并未完成,但这种未完成性恰恰是这一计划本身的重要特性,因为它指向的是未来,并且要求人类就此展开合作。过去的研究要么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培根,忽视了培根哲学尚未伸展开来的整体性,要么是把“伟大的复兴”仅仅视为精心机巧的修辞,予以忽略不计。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开始对培根哲学的神学基础进行挖掘,试图表明培根对科学和技术的推崇必须放在基督教的语境中来理解,但这种对“伟大的复兴”的理解使得培根哲学可能过于囿于宗教的层而。本文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培根“伟大的复兴”命题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并建立其与时代的联系,从而赋予培根思想以整体性,指出其位置所在。对于这一项任务来说,仔细的文本分析工作是首要的,我们把文本的重心放在培根公开出版的著作上。同时我们遵循昆廷·斯金纳提出的对待历史文本的研究和解释的方式,探讨培根作品产生的社会和知识源泉,包括其所面对的政治生活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所继承的关于政治社会的假设。不过在分析培根所处的社会和知识语境时,我们不仅关注培根所处时代的一般舆论,尤其关注培根潜在的对话者。具体而论,本文的主体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时代背景和知识环境两方而出发,构建培根提出“伟大的复兴”命题时的语境。时代背景主要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破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宗教和政治的危机。知识环境有两方面,一个是文艺复兴运动,一个是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讨论意大利人文主义和圣经人文主义的活动背景和核心观点,宗教改革运动讨论改革神学的核心观点及其政治意味。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培根的思想进行定位。第二部分,分析“伟大的复兴”命题的内涵,包括学问和知识的复兴、人类对宇宙统治权的复兴两个层面。培根之所以将“伟大的复兴”规定为这两个层面,乃是与他对《圣经》的解释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放在基督教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理解。学问和知识的复兴既是全面的,也是有重点的,即自然哲学。通过自然哲学,培根建立了人通往上帝的权力的通道。第三部分,从政治哲学角度阐分析“伟大的复兴”。在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上,马基雅维利要求将政治置于宗教之上,而伊拉斯谟要求将宗教置于政治之上。对于培根来说,要解决宗教和政治之间的冲突必须依赖于哲学,但这种哲学首要的是自然哲学。只有自然哲学才能使得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得以合理化,从而为世俗权力的来源、范围和目标提供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理解。
其他文献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对建筑施工管理进行创新,将绿色施工管理引入到建筑施工管理当中,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建筑施工管理创
语法化向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指的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动词介词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搁'字本义是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介词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句法位置、
辛亥革命期间,在“南北谈判”中,有一个起了重要作用的人。他既不是官吏也不是革命党人,但与双方重要人物都有密切往来。他就是赵凤昌,有人称之为“民国产婆”。赵凤昌是杨杏
恩格斯晚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德意志帝国是契约的产物,这一论断跟他的阶级国家观明显不同,它反映出恩格斯晚年思想上有着重大变化。那么恩格斯晚年思想为何会发生转变,通过梳理马
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各种社会运动不断涌向高潮,这从根本上源于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不满。那时候的美国人,民主意识高涨,同时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也越来越紧迫。恰逢其时,德沃金提
地方自治是近代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概念,但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孕育着这种地方分权类型。地方自治基于地方分中央的权利,实行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有益补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销商是否满意与忠诚决定着供应商的经营绩效,促进分销商满意、维系分销商忠诚已经成为供应商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通过构建供应商服务质
宋恕(1862—1910),浙江温州平阳人。其早年随孙锵鸣、孙衣言兄弟习浙东永嘉学,负“经世”之志,寻求中国富强之道。但自身性格的缺陷与时代的困顿却使他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思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本文将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罗尔斯《正义论》之理论篇的内容,这一说明将包括:对罗尔斯所面临的问题之阐述,对罗尔斯之法哲学出发点的阐述,对罗尔斯所采用的
新的市场环境正倒逼整个服装物流供应链寻求突破和升级。消费者对于产品以及体验的要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对物流供应链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服装供应链应打造以市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