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预后和应答标志物的多组学分析及靶免联合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癌症的治疗范式,然而受益于ICI治疗的患者有限,亟需筛选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分层。目前肿瘤突变负荷(TMB)虽已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ICI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一些携带免疫治疗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高TMB患者对ICI治疗却不敏感,因此有必要筛选出能预测患者接受ICI治疗后预后优于TMB的特定基因。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突变的综合基因集,涵盖不同的肿瘤类型,以预测ICI治疗患者的预后。同时,我们进一步探索了NOTCH4突变与ICI治疗患者应答之间的关系。ICI治疗具有诱发持久应答的潜力,但是目前单一的ICI治疗仅能使部分患者获益,ICI治疗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源于肿瘤内在因素,还源于癌症与其微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鉴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免疫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TME)的两个重要方面,而基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TKI)介导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与CD8 T淋巴细胞介导的ICI治疗的联合方案已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两种治疗策略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阐明,因此我们对癌症中RTK和CD8 T淋巴细胞相关基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包含如下三个部分研究内容:(1)第一部分研究是在训练队列(1572例ICI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11个基因突变的基因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低风险组生存预后显著高于高风险组,并在一个验证队列(932例ICI治疗的肿瘤患者)中进行验证。这11个基因的突变与ICI治疗患者更好的预后有关。此外突变基因集被证明是预测ICI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随后我们在10304例包含多组学数据的肿瘤患者中进一步探索了突变基因集如何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发现高风险和低风险组人群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截然不同。在肿瘤外在免疫应答方面,低风险组的特点是免疫细胞丰度、TCR多样性、BCR多样性、趋化因子的表达显著高于高风险组。在肿瘤内在免疫应答方面,低风险组的突变负荷和新抗原负荷也显著高于高风险组,这表明低风险组的免疫原性更强。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表现出更高的CNV负荷和非整倍性,这一结果与先前的发现一致,即肿瘤非整倍性与对免疫治疗的应答降低和免疫逃逸有关。相比之下,低风险组中MHC-I和MHC-Ⅱ相关抗原呈递分子表达显著更高。在低风险组中观察到免疫检查点基因,例如PD-L1(9p24.1)和PD-L2(9p24.1)的局灶性扩增,并且低风险组中PD-L1和PD-L2的mRNA表达显著更高。(2)第二部分研究在一个ICI治疗队列(n=662)中发现NOTCH4突变患者在客观缓解率(ORR:42.9%vs 25.9%,P=0.007)和持久临床获益(DCB:54.0%vs 38.1%,P=0.021)、无进展生存期(PFS,风险比[HR]=0.558,P<0.001)和总生存期(OS,HR=0.568,P=0.006)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此外,我们在独立的ICI治疗队列(n=1423)中验证了NOTCH4突变的预后价值。基于多组学数据,我们发现NOTCH4突变与增强的免疫原性显著相关,包括高的肿瘤突变负荷、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和抗原加工机制的激活,并且NOTCH4突变与激活的抗肿瘤免疫呈正相关,包括高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和趋化因子的高表达。(2)第三部分研究发现RTK在癌症中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变异,并且与癌症标志相关通路的活性显著相关。我们发现RTK和CD8T之间存在互作,并且有四种互作模式,同时我们构建了一个评分系统来评估个体患者的互作模式。高互作评分亚型与显著的临床获益相关,并以免疫激活为特征。同时在两个免疫治疗队列证实了互作评分高的患者有显著的免疫应答优势和具有炎性TME特征。综上,本课题中构建的突变基因集能精准预测癌症患者的ICI治疗预后,并且探索了不同亚组患者肿瘤内在、外免疫应答机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癌症患者的免疫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临床转化潜能,对实现肿瘤精准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发现NOTCH4突变是一种新型预测ICI治疗应答的生物标志物,与ICI治疗的更好应答相关。最后本研究发现了 RTK和CD8T之间存在互作,表明了基于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联合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能在肿瘤治疗中协同起效,这为靶免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高危致病变异,并通过斑马鱼模型对候选基因致病性进行验证。方法:对12个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先证者及其无症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测序结果经过频率比对、功能注释和致病性预测筛选高危致病变异。通过原位杂交实验建立候选基因在斑马鱼胚胎的时空表达谱。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候选基因,进一步对斑马鱼颌面发育情况进行观察。通过阿尔新兰染色实验对突变体胚胎颌面软骨发育
学位
第一部分超声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不同部位的束颤分布目的:肌肉束颤作为早期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重要提示,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超声具有无创性,且检测束颤的敏感性高于针极肌电图,目前己成为观察束颤的重要辅助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下ALS不同部位束颤的差异及其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探索ALS的束颤分布规律。方法:我们纳入了 1 1
学位
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与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水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项目式教学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逐渐流行。本文结合对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基于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究当前信息科技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与流程,旨在提升小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
期刊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的、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病。该疾病主要是以异常免疫微环境对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s,BECs)和肝内中小胆管的持续性炎症损伤、肝内胆汁进行性淤积以及血清中出现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
学位
第一部分探究局部组织总IgE、特异性IgE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组织水肿显著,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产生大量的IL-5、IL-13等Th2型炎症因子,术后更容易复发,多需要再次手术。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鼻息肉组织中总免疫球
学位
一、研究背景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发病群体有年轻化趋势。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采取椎间盘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造成的缺损尚无理想的处理办法。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对缺损进行修复是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支架设计。二、研究目的采用先进的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s,TPMS)理念设计椎间盘多孔支架,观察力学性能、仿真性能和生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肺纤维化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肺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但目前对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仍远远不足,制约了抗纤维化治疗的有效性及新型抗纤维化治疗药物的开发速度。尽管涉及的机制复杂,当前的共识认为肺纤维化的形成是肺脏上皮细胞受损及修复失败后过度修复的过程。该过度修复主要涉及两个过程:一是肺间质中负责胶原合成的肌成纤维细胞大量聚积,然而目前对肺纤维化时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新近研
学位
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AO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其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而来。探索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调控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SPEN基因在EAOC组织、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探讨SPEN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调控作用。材料与方法:获得一例病理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合并不典型内异症的临床组织样本。显微激光分割技术用于同一患者
学位
研究背景传统产前遗传学诊断获取胎儿DNA的侵入性方法存在一定的感染或流产的风险。经宫颈获取的胎盘脱落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完整的胎儿基因组信息,此方法不受孕妇年龄、孕周、产次、体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成为近年来无创产前检测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利用经宫颈获取的细胞(transcervical cell,TCC)样本中分离的滋养层细胞检测常见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通过测序分析诊断脊髓性肌萎缩和囊性纤维化等单基
学位
研究内容一 68Ga-NOTA-Evans Blue 淋巴 PET/CT 与 99mTC-ASC 淋巴显像对淋巴管肌瘤病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目的: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罕见疾病,以肺囊性病变和肺外表现(包括淋巴系统紊乱)为疾病特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68Ga-NOTA-Evans Blue(NEB)淋巴正电子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