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选择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在缓解头痛发作次数等方面表现的持续性效应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的效应规律,深入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作用特征,旨在为针刺临床提供科学而客观的选穴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在四川、重庆、湖南三个临床分中心招募受试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6例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患者通过中央随机分为循经取穴组(A组)和非经非穴组(B组)。A组患者选用风池和率谷为基础穴位,并根据经络辨证方法配伍相应腧穴。B组患者选用课题组前期临床试验验证的四个非经非穴点。上述两组均单侧取穴,左右交替操作。两组均选用疏波,频率为2Hz,电流强度在0-2mA的韩氏电针仪,每天治疗1次,留针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为4周。研究周期共28周,其中基线期4周、治疗期4周、随访期20周。分别于入组0、4、8、12、16、20、24周各评价一次。本试验选用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入组16周时头痛发作次数,次要指标包括头痛发作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综合计分法评分以及偏头痛受试者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 MSQ)等指标。结果:1.入组16周时的头痛发作次数,循经取穴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与基线期(入组0周)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取穴组(A组)与非经非穴组(B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经针刺措施干预后,A组和B组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综合计分法评分以及MSQ分别与基线期(入组0周)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组在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综合计分法评分以及MSQ情感领域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该差异持续存在于随后的5个访视时间段内;而在入组4周时,比较两组的MSQ功能受限领域和功能障碍领域得分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经针刺治疗后各访视时间段内,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综合计分法评分以及MSQ等方面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的改善,表明针刺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偏头痛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针刺治疗后各访视时间段内,循经取穴组的临床疗效在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综合计分法评分以及MSQ情感领域方面均显著优于非经非穴组的临床疗效,且该差异从入组4周一直持续至入组24周,说明循经取穴的疗效具有持续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