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d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有大量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营造,是传统造园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考证结合实证研究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思想中蕴涵的独特文化特征进行了梳理。并借鉴西方科学框架,就传统造园法则中蕴涵的声景观营造技术进行了揭示,概括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营造的思想与法则。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立足传统文化背景,就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发生、发展,乃至何以如此的深层社会机制与文化动因进行梳理,从中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以声音自然美现象为依托,融诗心画境为一炉,最终引导人生走向生命至境的声景观理论特征。 第二、对散落在传统诗画、园记、音乐以及文学作品中有关园林“瀑潺泉淙”、“风声雨响”、“禽言兽语”、“远梵宵钟”以及“琴音曲韵”等主要声音美资源的意境内涵进行了梳理,并就中国古典园林“掇山理水”、“莳花艺树”、“动物点缀”,以及“建筑经营”等传统造园法则中蕴涵的声音美技术逻辑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存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声景观资源的调查考证,概括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意境营造法则。 第三、通过文献资料考证,从建筑声学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规划选址、院落架构、入口设计以及景观组织等各营造层面中蕴涵的隔声降噪功能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包括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在内的九座江南园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物理测量验证,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格局中隔声降噪功能的科学合理性。 第四、对传统哲学与园林艺术在“静”的层面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并就“静”如何由传统文化中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独特的审美范畴,并最终落实为具体的园林景观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概括出中国古典园林静谧境界的哲学美学特征与人文经营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古典园林声音与静谧境界间内在统一关系进行了阐释,进一步凸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独特的文化价值目标与技术合理逻辑。 本研究初步确立了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体系的理论框架,提炼出声景观营造的技术法则。这一方面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与实践上的指导,同时也为一个更加广义完善的现代声景观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其他文献
城市风貌作为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城市特质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的结晶,是城市历史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综合产物,是一种高度复合的城市资本[1]。正是由于城
传统的笛卡尔空间体系,是人们习惯且熟悉了的一种空间知觉和体验,在强调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空间的知觉体验不会停留在单一的形态之中。楼板变形作为一种空间和形式处理的手法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镇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新建和改建的村镇住宅逐年增多,每年新建的农村住宅为7亿-8亿平方米,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虽然新建的村镇住宅环境较以往
水景观在人居环境中的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论文站在全流域的视角,审视工业社会以来,尤其是城市化浪潮之下,流域人居环境中的水系景观出现的问题。立意:为大地理脉络,还河山以
祠祀建筑是中国传统城市的重要空间要素,其兴建与变迁与国家政策及地方社会发展都  有着密切联系。本文结合社会史、城市史背景,对浙东地区县级城市慈城历代祠祀建筑进行空间
意是发于人心中的意念,是内心理想的表达,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驱动力.风景园林作为一种空间造型活动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表达——景观理想.该文所研究的就是意(景观理想)与形(风景
许多中国城镇都拥有渊远流长的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城市面临的升级改造和功能置换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意见。然
学位
企石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区域内山水资源分布广泛,自然景观丰富。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因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而忽视自然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利
始于1999年的高教扩招,引发了我国新建大学校园的建设高潮。本文的研究是在我国高教扩招带来的新建大学校园建设高潮已经过去、大量短期内快速建立起来的新建大学校园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