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标志识别和人机界面设计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电子警察作为ITS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社会秩序、威慑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通标志识别(Traffic Sign Recognition,TSR)和人机界面是电子警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高效、可靠的交通标志识别系统可以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而人机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本文主要研究了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标志识别和人机界面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几何不变矩和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的交通标志识别。本文研究了一种常用的复杂交通环境背景下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主要通过对几何不变矩和SVM的阐述,以此为基础,对SVM算法进行深入探讨,讨论了使用不同的核函数与参数寻优前、后对算法识别性能的影响,并进行详细分析,给出了一种有效的基于几何不变矩和SVM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针对图像前期处理的图像模糊问题,如雾天模糊图像,本文采用基于暗原色先验的算法提升雾天图像质量,该算法利用暗原色先验知识估计大气光和透射率,并且利用引导滤波修正透射率,最后根据得到的退化模型恢复出质量相对较好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几何不变矩和SVM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受雾天影响的鲁棒性较差,而本文采用的图像去雾算法则很好地克服这一点,识别性能提升明显。2.基于模板匹配的交通标志识别。由于基于几何不变矩和SVM分类器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的正确识别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又采用了基于模板匹配的交通标志识别方法。考虑到算法必须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比如不受图像缩放、旋转、平移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加速稳健特征SURF算法(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SURF)对交通标志提取特征点并生成描述子,然后对描述子匹配,根据正确匹配的特征点数输出识别结果。针对在实际拍摄场景中,拍摄角度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拍摄的物体会变形,给识别带来困难,本文又采用了仿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ASIFT算法(Affine 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ASIFT)。最后,本文从归一化大小和仿射变形两个角度讨论分析了以上三种算法的有效性。3.电子警察人机界面设计。操作员通过人机界面可以实现对多个电子警察系统的综合管理、各电子警察运行参数的配置以及电子警察输出结果的显示与存储等。本文根据项目开发需要,经过充分调研,对电子警察人机界面功能做了整体规划,实现的功能有实时交通场景显示、车辆抓拍和车牌识别结果显示及存储、交通标线和检测框设置、交通信息统计、智能相机参数设置等。
其他文献
RAKE接收机在时域最优联合多径,在提供严格的功率控制下可以克服多径衰落,提高信道容量,因此是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扩频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围绕RAKE接收
边缘是图像中重要的特征之一,边缘检测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的基础。然而,边缘检测又是图像处理中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实际景物图像中的边缘往往是各种类型的边缘以及它
异构网络能够提升通信系统的容量,改善了传统蜂窝网的一些系统性能,而且部署的经济成本低并且比较灵活,日趋成为通信网络的一种主要网络结构。OFDMA技术能够提供高速率的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网络的带宽不断提高,其所提供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的业务对QoS有不同的要求,以队列管理与队列调度为核心的流量控制技术是实现QoS保证的一种
本文在介绍了FPGA与SOPC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FPGA/SOPC技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论文首先从IP核的具体应用方面展开研究。由Altera公司的IP核NCO2.3.0提供
眼动跟踪又称视线跟踪,是未来智能交互式人机接口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商业领域和心理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视线追踪系统的研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这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在网络上,很多的音乐网站都提供了成千上万首的歌曲供用户选择。在这样的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WLAN,WLAN技术在家庭和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满足企业网WLAN应用需求,支持更多用户同时接入和大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求的提高,促使科技工作者将原本用于工业领域的“智能化”
随着智能设备逐步普及,用户发起的服务请求数量以及用户对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现有网络架构基础上提升网络整体服务性能,在满足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