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花岗岩区崩岗特性、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alan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崩岗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岗岩区最主要、最特殊的土壤侵蚀地貌。崩岗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强度巨大,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崩岗不仅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更引起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崩岗侵蚀的认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提出过系列治理措施。然而,华南地区崩岗侵蚀仍然发育,试点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崩岗的侵蚀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开展不同纬度带崩岗侵蚀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崩岗侵蚀机理和崩岗的治理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湖北通城、江西赣县、福建长汀和广东五华的典型花岗岩崩岗侵蚀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崩岗侵蚀区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情况,调查了典型样区的崩岗分布数量、面积、形态参数和活动类型,基于崩岗形态参数评价不同纬度带崩岗侵蚀强度;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和花岗岩节理的野外测量,探明了地质因素对崩岗侵蚀的影响;同时,选择各样区的典型崩岗,将剖面按照A层、B1层、B2层、BC层、C1层和C2层进行采样,通过分析岩土基本理化性质、氧化物、微形态以及水分特征的层次性差异,阐明崩岗侵蚀的内在物质基础;结合调查的人为活动、区域气候、植被和地形等因素,揭示了崩岗侵蚀的外在驱动机制和侵蚀强度差异的成因。本文得到主要结果如下:崩岗侵蚀的规模和活动强度随纬度带由北往南有增加的趋势。通城样区共有崩岗128个,总面积8.27 hm2,赣县样区共有崩岗256个,总面积21.47 hm2,长汀样区共有崩岗169个,总面积17.72 hm2,五华样区共有崩岗306个,总面积37.07 hm2。四个样区瓢形崩岗最多,活动型崩岗的比例由北往南逐渐增加。崩岗的集水区、崩岗体和洪积扇区土壤严重退化,土壤砂粒含量增加,酸度增加,养分流失。洪积扇区土壤肥力等级系数表现为由对照区、扇缘、扇中到扇顶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土壤退化直接影响了农作物产量,采取土壤质量恢复的治理措施十分必要。崩岗的形态参数随纬度带由北往南有明显的变异规律。由北到南,崩岗的面积、高度、坡度、斜边长,崩壁高度、宽度、倾斜角度和主沟长度、沟口宽度和支沟数量都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规律,崩岗的形态参数之间表现显著相关性(p<0.05)。根据主成分分析形态参数,结果表明崩岗的高度、崩壁高度和崩岗面积权重值较大,能指示崩岗的侵蚀强度。根据主成分-聚类的评价方法将四个样区的崩岗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侵蚀强度,由Ⅰ类到Ⅳ类,各形态参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崩岗侵蚀强度逐渐变大。通城样区Ⅰ类崩岗占69.53%,Ⅱ类占25.00%,Ⅲ类占3.91%,Ⅳ类占1.56%;赣县样区Ⅰ类崩岗占42.97%,Ⅱ类占43.36%,Ⅲ类崩岗占10.55%,Ⅳ类崩岗占3.13%;长汀样区Ⅰ类崩岗占39.64%,Ⅱ类占33.73%,Ⅲ类占13.61%,Ⅳ类占13.02%;五华样区Ⅰ类崩岗占13.40%,Ⅱ类占38.89%,Ⅲ类占31.70%,Ⅳ类占16.01%。可见,各崩岗样区以Ⅰ类和Ⅱ类的侵蚀强度为主,随着纬度带由北往南,Ⅲ类崩岗和Ⅳ类的侵蚀强度的崩岗的比例逐渐增加,表明崩岗侵蚀强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丘陵区给各样区的崩岗侵蚀提供了地形条件,通城、长汀和五华样区的花岗岩均为燕山期出露,赣县样区花岗岩为加里东期出露,松散的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侵蚀的物质基础。花岗岩节理密度大,走向复杂,均以高倾角为主,具有高度的继承性。通城样区节理走向的优势方位集中在北东东和北西向,赣县样区花岗岩节理走向的优势方位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长汀样区节理走向的优势方位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五华样区节理的优势方位为北东东和北北西向。花岗岩节理走向与崩岗侵蚀的沟道的发展方向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崩岗的支沟基本由节理走向所控制。节理倾角越大的走向,沟道平均深度越大。不同纬度带花岗岩节理控制崩岗沟道的发育方向和强度,具有显著的纬度带差异。岩土性质的层次性差异是崩岗侵蚀的内在成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逐渐降低,土壤砂粒含量增加,粘粒、高岭石含量减少,土壤性质的变异系数较大。土壤界限含水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C层到A层,SiO2含量逐渐减少,Al2O3和Fe2O3含量逐渐增加,表现出花岗岩土壤的脱硅富铝化过程,脱硅富铝化随着纬度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Al2O3和Fe2O3含量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SiO2含量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微形态特征表现为上层土壤的以基质式胶结为主,而下层岩土主要以孔隙式胶结为主,粗骨颗粒的面积、周长、长和宽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圆度则逐渐减小。各土层吸应力随基质吸力增加而增加,相同含水量状况下,上层土壤吸应力较大,而下层土壤吸应力较小。因此,花岗岩土壤的下土层力学稳定性差,而上土层力学稳定性好是崩岗侵蚀形成与发育的内在成因。土层性质差异的本质源自于花岗岩的风化程度,而花岗岩土壤风化程度由北往南呈逐渐增加的规律是崩岗侵蚀强度分布纬度带差异的内在成因。人为活动对崩岗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花岗岩土壤坡面和坡脚的破坏,坡面扰动的主要方式包括森林砍伐,地表草地破坏和山地开发不当等;坡脚扰动的主要方式包括土石资源的开采,交通与工业建设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等。研究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范围在14461712 mm之间,纬度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年平均气温范围在17.121.4℃之间,并呈现随纬度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通城、赣县、长汀和五华样区崩岗坡面的植被覆盖度分别为14.7%、22.1%、39.7%和13.1%,低植被覆盖度加剧崩岗的形成和发育,但较好的植被条件下已形成的崩岗仍然发育。样区崩岗主要分布在40330 m的海拔范围。通城、赣县、长汀样区的崩岗主要发育在1525°的坡度范围,而五华样区的崩岗主要发育在2030°的坡度范围。赣县、长汀和五华样区分布在阳坡的崩岗多于阴坡,而通城样区则相反。由北往南,崩岗发育的坡度、坡长和相对高差有显著增加的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环境因素与崩岗的形态参数密切相关。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长是影响崩岗侵蚀强度随纬度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相对高差、年平均气温和最大连续降雨量。
其他文献
在简要介绍基本PSO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速度变迁公式中增加用组内的局部最优值未指导飞行的项的改进算法,并将其运用到单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通过对本周期及前一个周期的
本文紧紧围绕从实战需求出发,阐述提高新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迫切性,详细地剖析影响新装备综合保障能力提高的种种因素,是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正反两个方面,
一、前言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近年来食品行业普遍采用、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保证食品安全的最有效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评估危害和建立安全控制体系的加工监控系统,它可以对整
目的:了解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膝关节运动创伤发病情况,损伤机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国家散打集训队运动员及参加2007年10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的男子运动员91人进
分析了热敏电阻(NTC)及转换电路的非线性对测温及控制精度的影响,给出了一种实用的线性集成转换电路和并联三点式直线拟合方法,并讨论了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下运用校正函数法求解
<正> 粉末活性炭(PAC)用于水的脱色、除臭、除味历史已久。它与粒状活性炭(GAC)相比,主要优点是设备投资省,价格较便宜,吸附速度快,对短期及突发性水质污染适应能力强,故英、
铀兼具放射性和化学毒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天然污染物之一。花岗岩是自然界中U、Th等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载体,其U、Th含量远高于其他常见的岩石类型。众多的研究表明,花岗岩在强烈风化过程中,其中的U大部分发生了活化转移。国外有研究表明富有机质土壤和沉积物对铀具有累积富集效应,使富有机质土壤或湿地沉积物中的铀含量可高达0.3%-0.4%,被解释为是一种环境风险,而其U源被认为主要来自花岗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营养品质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养殖条件和养殖方式的差异,不同生境模式出产的河蟹品质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这些差异因素并不是十分了解。同时,随着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人们对河蟹的品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期为优质河蟹品质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当前国内河蟹主要是
简述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海洋水体运动、海洋颗粒物循环与输出、海洋沉积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海洋中同位素的富集、分离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