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觉加工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劳动作为全面育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长的必经之路,我国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施是以课程为载体而进行的。然而在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劳动教育内容和相关问题的政策条例,但其中大部分条例仍处于宏观和中观意义上的提出,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所以就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在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只劳不育”、“重劳轻育”、“劳大于育”、和“缺乏考核评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校方面没有专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重智育而轻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溺爱孩子,不给孩子提供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最终导致孩子劳动教育功能的缺失。在新课标理念下,一定要加强劳动教育,让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
何谓"田园教育"?对于大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知之者已经"几希矣";其实,即使出生于乡村的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了。山东省临朐县东城街道兴安小学却将"田园教育"引进学校,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收获。马学军校长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学习,认为"田园教育"是一种回归自然、育心、劳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田园教育",有着充分的条件与必要。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下,青少年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通过安排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够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减轻父母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文章简述了当前小学教学家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也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时代下,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与互联网的普及,以往农村小学生拥有更多劳动机会的印象已经过于落伍,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开始脱离劳动,沉迷网络游戏。对此,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育人途径,借助劳动生产实现教育育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研究者对父母严厉管教和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然而,关于二者间关系的具体作用机制的考察较为缺乏。一些理论观点指出,父母严厉管教有其更广泛的发生背景,这一背景因父母对儿童积极和消极情感水平的不同而不同。这一广泛的情感背景可能通过改变亲子关系的本质或儿童的社会化意愿进而影响了父母严厉管教的效应。基于此,我们推测,父母温暖作为父母严厉管教发生的
青少年时期是抑郁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行为的高发时期,其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简称"自伤")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地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抑郁和自伤均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二者具有相近的产生机制,但鲜有研究对二者共同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本研究以959名青少年(Mage=13.46, SD=0.57)为研究对象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