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罗陀大洋通道演化及其两侧深水沉积记录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洋通道是连接不同的大洋盆地或大洋盆地与边缘海盆地之间的狭窄通道,在地质学、海洋学、气候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今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直布罗陀大洋通道作为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水体交换的唯一通道,直接控制了两侧盆地的洋流与深水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数据、IODP/ODP/DSDP钻孔资料、沉积物测试资料,本文系统研究了直布罗陀大洋通道两侧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分析了其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重建了上新世以来直布罗陀大洋通道关闭与开启历史,厘定了晚中新世(5.9 Ma)以来直布罗陀大洋通道开启及随后的洋流演化阶段,最后利用大洋钻井所获取的粒度和孔隙度数据、TOC数据探讨了直布罗陀大洋通道两侧深水沉积体系的潜在油气地质意义。直布罗陀大洋通道及其两侧盆地位于欧洲西班牙与非洲摩洛哥之间,欧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西侧为大西洋的加迪斯湾,东侧为地中海的阿尔伯兰海。本文聚焦于直布罗陀大洋通道开启后及其两侧沉积体系演化。直布罗陀大洋通道开启时间为晚中新世末。通道东西两侧发育了多种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底流沉积体系、重力流沉积体系、半深海沉积,其中底流沉积体系最为发育。西侧的加迪斯湾的丘状漂积体和泥质席状漂积体发育于加迪斯湾的西北部,即直布罗陀大洋通道的较远端的位置,而砂质席状漂积体则更靠近直布罗陀大洋通道西侧出口处。东侧阿尔伯兰海的丘状漂积体分布在西班牙与摩洛哥这两侧的陆坡以及中部构造高地一侧,席状漂积体发育在中部地形平缓的区域,限制型漂积体发育于构造高地之间。东西两侧也皆有重力流沉积发育,而半深海沉积发育在底流作用很微弱的地方。通道东西两侧上新世以来地层可划分为6个层序,其中上新统和第四系各发育3个层序。西侧加迪斯湾上新世早期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导,不发育底流沉积,4.5Ma之后直到上新世晚期逐步发育席状底流漂积体,第四纪开始发育大规模丘状漂积体及砂质席状漂积体。东侧阿尔伯兰海上新世深水沉积以大范围的席状漂积体为主,而丘状漂积体的规模很小,到第四纪开始大范围发育丘状漂积体,而席状漂积体局限在盆地中部,西阿尔伯兰海的重力流沉积最早可以追溯至上新世早期,随后规模逐渐减小。直布罗陀大洋通道两侧的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主要受海底地形、气候和海平面和构造脉冲等因素的控制作用。海底地形对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阿尔伯兰海古侵蚀地形对早期底流路径与底流沉积的限制作用;构造高地使底流发生分支和加速,从而在一侧发育丘状漂积体;通道漏斗效应使地中海水团流入并冲出直布罗陀大洋通道时发生加速,从而在加迪斯湾发育底流强度更大的漂积体。气候与海平面主要控制两侧盆地以及通道内不同深度水团的强度和核心位置,从而控制底流沉积的发育演化。构造脉冲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欧非大陆边缘的间歇性俯冲使直布罗陀大洋通道及其两侧自8Ma开始发生了间隔约1Ma左右的周期性的构造和/或沉积事件,如深水沉积物中记录的含砂量变化、重力流输入、盐底辟活动、沉积间断、构造缩短等,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了深水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晚中新世(5.9 Ma)以来的通道-洋流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古通道关闭阶段(5.9-5.3 Ma)、通道开启-洋流萌芽阶段(5.3-4.5 Ma)、通道扩充-洋流发展阶段(4.5-2.5 Ma)、通道及洋流稳定阶段(2.5 Ma至今)。古通道关闭阶段(5.9-5.3 Ma),该阶段大西洋与地中海通道关闭,导致了地中海形成大规模蒸发岩沉积-即米辛尼亚事件;通道开启-洋流萌芽阶段(5.3-4.5 Ma)始于上新世早期,直布罗陀大洋通道的开启导致的大西洋水注入地中海的赞克林洪水事件,地中海一侧在这一阶段就开始有底流作用,但是底流强度较弱,而大西洋一侧还没有地中海溢出流的活动;通道扩充-洋流发展阶段(4.5-2.5 Ma),随着大洋通道进一步侵蚀和扩充,通道两侧均有底流作用,但强度较弱,两侧盆地沉积以细粒席状漂积体并伴随重力流沉积为特征;通道及洋流稳定阶段(2.5 Ma至今)时洋流强度增强,两侧盆地有明显的丘状漂积体建造,阿尔伯兰海的泥质席状漂积体仅局限在盆地中部,加迪斯湾较靠近大洋通道的区域发育有砂质席状漂积体。大洋通道开启及其沉积产物的潜在油气地质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沉积储层和有机质分布。研究表明,尽管一般底流沉积物以细粒沉积物为主,但直布罗陀大洋通道下游却能发育较粗粒的底流沉积物,西侧加迪斯湾发育了125-500μm的细砂-粗砂底流沉积物,这些底流沉积砂分选磨圆较好。这些砂泥底流沉积物的初始孔隙度都相对较高(50~60%),在2500米埋深指数函数预测中,泥质底流沉积物孔隙度约为10–17%,砂质约为18–24%,表现出良好的储层特征。此外,大洋通道开启改变了两侧古海洋环境,进而影响生物产率。TOC数据显示加迪斯湾泥质底流沉积物具有较高的TOC值,尤其是U1387站位,底部的沉积物TOC值主要介于1 wt%-2 wt%之间,甚至大于2 wt%,具有成为良好烃源岩的潜力。这一现象说明底流活动还可以携带其他区域的有机质沉积在较开阔海洋环境。因此,大洋通道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研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沉积储层和有机质分布的新范例,可望为未来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目标。
其他文献
高温高压法(High-pressure-high-temperature synthetic,HPHT)合成II型钻石在适当波长紫外光的激发下能够产生485 nm蓝绿色磷光和~590 nm橙红色磷光,前者是快速筛查HPHT法合成钻石的诊断特征之一。近年来已经陆续有多家机构报道了电子辐照猝灭蓝绿色磷光的案例,这为HPHT法合成钻石的快速鉴别带来了困扰。尽管蓝绿色磷光在鉴定中意义重大,新的技术挑战又迫
学位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我国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耕地系统随即出现了数量减少、质量退化、产能下降、土壤环境污染加剧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耕地系统可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耕地“非粮化”、“边际化”、“撂荒化”等新问题不断出现更是使人地矛盾愈加尖锐,粮食安全形势紧迫。因此,全面提升耕地健康产能已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耕地健康管护的理念也被广泛认同。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学位
地震背景噪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的探测和研究。理论上通过噪声数据的互相关可以恢复台站间完整的格林函数,但实际上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绝大多数研究仅能恢复和使用面波信号。由于瑞雷面波主要约束VSV结构,勒夫面波主要约束VSH结构,两者联合反演能够获得径向各向异性信息。然而长周期勒夫面波难以从噪声中恢复,这使得地幔岩石圈的径向各向异性研究只能依赖于天然地震信号。同时,面波对于界面不敏感
学位
室内位置服务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为了提升室内定位的精度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其中地图匹配是有效提升室内定位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地图匹配是将定位系统输出的原始定位数据与反映周围物理环境的地图进行匹配,从而提高初始定位精度的过程。地图匹配有效地利用了室内空间的布局对初始定位结果的约束,从而可以修正初始定位误差。研究人员将相关方法与地图匹配的思想相融合,构
学位
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 method,MT)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探、地热资源勘查、深部地球结构探测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电磁勘探逐步深入到地质构造复杂区及对精细勘探需求的增强,高精度的三维电磁勘探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规模的大地电磁数据的精细解释需要开发高效、稳定的三维正反演算法。传统的三维正反演算法基于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而地下介质各向异性的广泛
学位
地震勘探是油气藏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手段。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程度的逐步深入,勘探的目标逐渐转向深层、隐蔽、复杂和非常规油气藏,为获取高质量的地震数据带来重大的挑战。由于复杂地质环境和采集条件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出现非规则或稀疏分布,且受到随机噪声的干扰,影响地下构造成像与资料解释。因此,对地震数据进行缺失道插值和噪声压制,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具有
学位
报纸
为研究双速比齿轮箱在拖网渔船上应用的节能性,针对某48m拖网渔船的推进系统,开展基于自航工况的双速比齿轮箱理论设计与实船机械安装,并分别完成了双速比齿轮箱安装前后的实船试验。通过采集回油流量、进油流量、主机转速、航速等数据以及柴油机的推进特性曲线,分析了其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在航速相同的条件下,自航工况下应用双速比齿轮箱的主机油耗较应用单减速比齿轮箱的油耗减少了14%,而整个航次的节油效果约为4.
期刊
保障资源能源供给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仍处于较高水平,对外依存度高,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深部地质资源的勘查开发成为必然。但深部地层环境复杂,常会面临敏感性页岩地层、松散破碎地层等不稳定地层,加上高温、高地应力、异常地层压力构成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易导致井壁失稳,引发钻孔坍塌、井漏、井喷、卡钻事故,大大降低钻进效率,增加钻进成本。实现安全高效的钻进需要建立井壁稳定
学位
为了保障我国资源能源供给,扩展地质找矿新领域,推动地质钻探科技创新是关键。面对复杂地质环境,钻进轨迹优化对于实现高效、安全钻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复杂地质钻进过程,考虑地层特征与钻进轨迹几何特征,面向地质钻进轨迹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非线性约束与参数不确定性,设计钻进轨迹优化方案,分别从考虑井壁稳定性、实钻轨迹不确定性和多目标多约束三个方面研究轨迹优化模型与多目标进化算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