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旋流排沙渠道体型优化与水沙特性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入,水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然而,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泥沙含量远高于全球河流泥沙含量的平均水平,河流普遍存在引水渠道淤积、水力机械磨蚀、农田耕地沙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引水渠道内的水沙分离效率,结合旋转水流的特点与现有排沙技术的优缺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水沙分离新技术—旋流排沙渠道。然而,作为一项水沙分离新技术,旋流排沙渠道能否成功应用,并有效解决多泥沙河流上引水时亟待解决的水沙分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其体型的合理性尚需深入研究。以旋流排沙渠道这一新型旋流排沙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旋流排沙渠道内旋转水流结构及其水力特性与排沙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开展旋流排沙渠道的体型优化。其主要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数值模拟与简单的枚举法,利用Realizablek-α湍流模型、VOF法的Sharp处理方式、PISO算法、PRESTO离散模型以及QUICK离散格式,以满足旋流强度下的最小排沙耗水量为目标函数,对旋流排沙渠道各体型参数进行影响分析并初步确定旋流排沙渠道的体型参数:排沙渠道宽为0.3m,高为0.4m,总长度为6.4m,起旋室进口宽度为0.1m,起旋室出口宽度为0.035m,起旋室高度为0.15m,排沙洞直径为0.07m,排沙洞轴线与渠道呈60°夹角。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值均小于7%,表明所选用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旋流排沙渠道起旋室内部水流水力特性的精确模拟。(2)在体型优化方面,基于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分流比与排沙洞典型断面的流速为优化目标,对旋流排沙渠道的关键体型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分流比、起旋室中心和排沙洞出口断面流速3个目标函数的影响程度与各目标函数对应的最优因素水平:排沙洞直径是影响3个目标函数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起旋室出口宽度与排沙洞直径是影响旋流排沙渠道分流比与起旋室中心断面流速的主要因素;起旋室出口宽度、起旋室高度、排沙洞直径均为影响排沙洞出口断面流速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综合频率分析法得出旋流排沙渠道的最优体型参数:起旋室进口宽度为0.12m、起旋室出口宽度为0.02m、起旋室高度为0.20m、排沙洞直径为0.06m。(3)对比分析了体型优化前后旋流排沙渠道的分流比、流态、流速特性、排沙特性和淤积特性等水力性能。结果表明,正交试验设计能有效提升结构的优化效率,获得具有良好水力性能的旋流排沙渠道体型。当上游渠道来流量为60L/s时,优化后体型的分流比可低至9.2%;各断面最大流速由起旋室进口断面处的0.56m/s增加至排沙洞出口断面处的2.67m/s,增大了376.8%。表明旋流排沙渠道结构能够在有限的落差内显著增加水流流速,具有更强的挟沙能力,其水流条件更适合悬移质泥沙运动,实现了以较小的排沙耗水量获得较大流速与水流挟沙力的优化目标。此外,当上游来流量为14L/s时,体型优化前后的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mm泥沙的总体截沙率分别高达90%和88%,体型优化后旋流排沙渠道内部的泥沙淤积质量较原体型减少61.8%,其泥沙淤积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表明旋流排沙渠道具有良好的泥沙分选效果,可达到引清沉沙的目的。
其他文献
天然水生植被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道的治理与修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也使得河道内水流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目前,围绕植被周边水流结构变化研究较多,对柔性淹没植被带内水流特性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狐尾藻属柔性淹没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水槽试验对植被不同排列方式、淹没度、流量下柔性淹没植被带内水流的水力特性进行研究,获得柔性淹没植被带内明渠水流的阻力特性、流速特性及紊动特
学位
由于泥石流发生过程随机性强,对防治结构的作用不确定性高,如果按照传统最不利情况设计,将会造成较大的工程浪费。因此,运用随机理论来分析泥石流对防治结构的作用,进利用可靠性理论进行研究与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大规模推广与应用新型地锚扶壁式泥石流格栅坝(以下简称新型泥石流格栅坝),本文在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泥石流多点冲击试验与结构体系可靠度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横梁和
学位
天然场地表层土体中的水分会在外界的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向空气中蒸发,然而现有的工程构筑物通常会对路基的面层进行大面积或者部分的覆盖,使得路基中的水分在环境的影响下不能自由的向外界蒸发,从而在外界环境温度以及土体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土体中的水分不断地向不透水面层下部聚集,造成不透水面层下部土层含水量增大,形成覆盖效应。覆盖效应会造成机场跑道、公路路基以及铁路路基等工程结构产生冻胀、开裂、塌陷等破坏
学位
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运营管理的论述,阐述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综合管廊及其附属设施、廊内管线包含周围环境中一些模型的参数和资料,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进行采集和运算,实现管廊相关数据从二维数据、宏观及微观数据到三维立体化、可视化转变,为管廊综合管控一体化平台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探明土壤混掺生物炭对微咸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及盐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离心机试验、土柱一维入渗试验和吸附试验,研究了土壤混掺生物炭对土壤持水能力、微咸水入渗特征及水盐分布运移规律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土壤混掺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容重和微咸水矿化度一定时,土壤混掺2%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高于其他处理,
学位
通过渠道引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我国部分河流的泥沙含量较高,引水必引沙,进而产生水力机械磨蚀、渠道淤积、农田沙化等问题。为实现多泥沙河流引水时的水沙分离,利用旋转水流强挟沙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渠道排沙新技术——旋流排沙渠道,作为一种新型渠道排沙技术,其内部流动规律尚不明确,体型的合理性尚需探讨。为明晰旋流排沙渠道水力特性,提升其综合性能,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
微咸水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微咸水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得土壤积盐,造成盐渍化土壤。在使用微咸水时需要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与适合的耕种措施才能使微咸水更好的发挥作用。秸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抑制盐分在表层集聚,覆沙能更好的提高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蓄水保墒。鉴于此,本文开展室内土柱入渗试验,对耕地土壤与原生土壤,在土表设置混掺层(秸秆混掺沙),沙的厚度
学位
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占甘肃全省的16.7%,下垫面的改变与长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对流域水沙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57-2016年共60年逐月径流量、输沙量和降水量资料,揭示洮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分析了降水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水沙时空演变的影响,基于此构建小波消噪改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建筑结构样式的不断增加,大跨度网壳结构在生活中遍布越来越广,一旦发生极端的偶然事件,将导致其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网壳结构受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研究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以往对于大跨网壳结构的研究大多是使用有限单元法,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大跨网壳结构受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研究并不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限单元法在求解结构大变形过程中会出现刚度奇异矩阵等问题,离散单元
学位
长距离有压输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工程措施之一。但是,其管道的布设会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往往最初的压力水头比输水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高,这种情况下,水流中所蕴含的富余能量可能会对下游管道系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破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管道运行过程中多余的水头,以保障下游管道系统的安全,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高效的消能装置。本文以多孔孔板螺旋流消能装置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