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和沉降过程中物质的动态迁移及其定量化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是当今环境治理中的国际性难题之一。随着对污染湖泊外源负荷控制力度的加大,来自湖体内部的内源负荷发生及贡献份额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这其中有关浅水湖的内源动态负荷则成为了近些年来这一研究的重要热点。然而由于尚无公认研究方法,人们不得不采用各种措施加以尝试,结果使得在人们在动态负荷的机理解释、量的估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认识上也出现了难以统一等问题。   本论文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对象,以现场不同风浪条件下悬浮物垂向分布为动态模拟切入点,在不破坏原状柱样沉积物物理性状和基础上,模拟不同风浪强度下湖泊水柱中氮磷营养物在颗粒物再悬浮和沉降过程中的变化行为,估算其不同风浪条件下的氮磷动态负荷。具体研究方法为:在太湖风情统计基础上,确定风速过程和划分大中小风浪级别的风速范围;按底泥空间分布、生态及水文特征等将太湖划分为梅梁湾、马山、大浦口、漫山湖和湖心5个代表性湖区,采用研发的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研究风浪过程和沉降过程中水体悬浮物、氨氮和磷酸盐动态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和季节的差异。研究结论如下:   在动力扰动阶段,水体悬浮物量随风浪过程都呈增加趋势,其增量对风浪强度有正响应关系。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性湖区差异在冬季相对不明显,夏季草型区漫山湖的再悬浮量则明显小于其它无水生植被湖区。在动力沉降阶段,悬浮物含量普遍逐步减少,其中在最初2h下降最为显著。   氮磷营养盐的动态含量在时间(季节)和空间(湖区)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反映,风浪过程含量呈减少趋势,沉降过程中则逐步得到回复。冬季,梅梁湾、马山和大浦口湖区的氨氮含量在风浪扰动过程中都呈明显变小,而在沉降过程中则有程度不同的增加(恢复)趋势。漫山湖和湖心区的氨氮量在扰动过程和沉降过程中变化均较小。夏季,氨氮的变化量较冬季小,其中梅梁湾的氨氮含量随风浪强度的增大,其变化量也呈增大。其它湖区在风浪过程中氨氮含量基本都有较小幅度的增加,沉降结束后与初始含量差别较小。梅梁湾水体的氨氮动态负荷变化量有显著的季节差异。   对水柱磷的动态变化,扰动和沉降阶段磷的变化将随湖区和风浪强度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冬季,风浪扰动中梅梁湾、马山、大浦口和湖心区的磷酸盐含量基本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沉降过程中则含量各有增减:漫山湖磷酸盐含量在风浪和沉降过程中变化都相对较小。夏季,水体磷酸盐动态负荷空间差异明显,且变化量较冬季大。但总体表现为,风浪过程中水体磷酸盐含量增加,沉降过程直至结束,水体磷酸盐含量逐步减少甚至达到基本恢复状态。   考虑风浪强度和湖区差异基础上,估算了太湖冬、夏两季氮磷在风浪扰动过程和沉降过程的动态负荷。其中夏季小、中、大风浪扰动过程所产生的氮负荷量分别-70.9、17.9和27.3t,磷负荷量分别为-0.5、2.8和3.6t;沉降过程小、中、大风的氮负荷量分别68.3、67.9和53.1t,磷负荷量分别为4.0、1.5和-0.3t。
其他文献
“三讲”教育正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开展。而学风问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讲”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少数领导干部和党员中,学风不正的问题是存在的。主要表
基于Pro/E技术对某新型圆锥破碎机进行虚拟装配和运动学仿真,同时给出了仿真的结果。为新型圆锥破碎机的结构设计提供了较先进的设计方法,对实现设备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应用
一、对党的先进性做了崭新概括。讲到党的先进性,一般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伟大使命、政治路线等党的纲领中的主要内容来解释。但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概括没
当前我国的旧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衰退?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一直建立在“旧城并未衰败”这一前提之上,或者是建立在“旧城物质衰退”的前提上。导致城市更新的内
粤北岩溶山区是我国南方亚热带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区域,是石漠化演变过程十分典型、石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在粤北山区阳山县江英镇设置石漠化土地试验地,布设裸地、耕
氮(N)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其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是最高的,但是,却是最难被生物体所直接吸收的,随着经济发展,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之
在校长的工作中,除了经常性的听课以外,有时集中地听一系列的课(即一个课题、一个章节的好几节课),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听课方式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看出和理解各种教育现象
1.同社会发展相一致、相统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谁推动生产力发展,谁就是这个社会最先进的力量;谁阻碍生产力发展,谁就是这个社会的腐朽势力。2.同党的宗
该论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及理论.该论文对城市旅游研究概况、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通常认为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林线地区,由于土壤含水量以及降水明显增加,水分不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相反较低的CO2浓度及极端的寒冷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限制了植物在特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