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清汁挥发性物质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规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梅(Myrica.rubra Sieb.et Zucc)是我国特色水果,营养价值丰富,香气独特浓郁。由于果实的成熟期短且不耐贮藏和运输,故杨梅清汁是一种近几年常见的加工产品,但果汁加工贮藏过程中芳香物质的逸散劣变,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围绕杨梅清汁的香气变化,运用感官评价、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气相色谱嗅觉测量(GC-O)等技术,相互结合对不同压榨条件、不同澄清方式、不同热处理条件及贮藏过程中杨梅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及杨梅中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压榨条件对杨梅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研究对比分析了四种压榨条件下(新鲜杨梅常温压榨、新鲜杨梅4℃压榨、冷冻杨梅常温解冻后压榨及冷冻杨梅4℃解冻后压榨)杨梅汁的挥发性物质差异。首先对前处理—固相微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在4 mL果汁中加入1.5 g氯化钠,水浴温度50℃下平衡10 min,萃取40 min的最优条件下共测得66种挥发性物质,结合嗅闻技术(GC-O),鉴定出杨梅汁中的关键香气组分主要是己醛、芳樟醇、乙酸乙酯、β-石竹烯等25种化合物,贡献的气味分属性主要为青草香("green")、花香("floral")、果香("fruity")及木香("woody")。从感官评价结果得知新鲜杨梅直接压榨的两组杨梅汁总体得分较高,常温压榨的两组样品均有不愉快的发酵味。将挥发性物质数据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可以看出,4种压榨条件下杨梅汁的香气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新鲜杨梅直接压榨的两组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在醛类、醇类、酯类含量及总含量上均显著高于冷冻杨梅解冻后压榨的两组样品,其中冷冻杨梅常温解冻后压榨的果汁中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低,关键香气组分如β-石竹烯、葎草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新鲜杨梅4℃压榨的条件下得到的杨梅汁具有最好的香气。2.不同澄清方式对杨梅清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了不同澄清剂(黄原胶、海藻酸钠、壳聚糖3种)、酶解、板框过滤三种方式澄清后的杨梅清汁在挥发性物质上的差异。果汁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与澄清前差异较大,萜烯类含量显著下降,杨梅中含量最高的关键香气组分β-石竹烯大量损失。酶解澄清后果汁的香气与澄清前果汁差异最大,发酵味明显。澄清剂澄清后的果汁发霉味明显,三种澄清剂得到的杨梅汁之间挥发性物质差异不大。板框过滤后的果汁与澄清前果汁挥发性物质组成与含量最为接近,因此板框过滤的澄清方法对果汁的香气影响较小。3.不同热处理条件对杨梅清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60℃、70℃、80℃、90℃、100℃下分别处理15min,及80℃下不同热处理时间5min、10min、15min、30min、60min对杨梅清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随着热处理时间、温度的增加,杨梅清汁中醛类物质增加,萜烯类物质减少。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热处理样品能被区分开,差异的贡献组分主要是芳樟醇、1-壬醇、己酸甲酯、3-壬烯-1-醇等提供清香与花香的物质,其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经过热处理后果汁中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降低,且随着热处理温度、时间的增加,杨梅的关键香气组分逐渐降低,己酸、α-萜品醇等贡献异味的组分逐渐增加。4.贮藏过程中杨梅清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研究了杨梅清汁分别在25℃常温下贮藏35 d、4℃冷藏温度下贮藏90 d过程中的香气变化。在25℃常温贮藏过程中,杨梅清汁中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在28d开始有显著的变化;在4℃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在75d开始有显著的变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杨梅清汁中的关键香气组分如芳樟醇、3-壬烯-1-醇、α-水芹烯等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贡献异味的组分如己酸等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5.杨梅汁键合态香气物质提取分离及其鉴定分析采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分离杨梅汁中的键合态香气物质,在不同的酶解(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解(pH 1.0、pH 2.0)条件下处理后,结合SPME-GC-MS技术进行了鉴定分析。酶水解后共检出22种组分,包括3-壬烯-1-醇、β-石竹烯等杨梅的关键香气组分。2种酶水解的结果相比,果胶酶酶解后以酯类为主,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以醇类为主,且香气含量更高,更适合作为杨梅汁的风味增香酶。酸水解后共检出19种组分,以烷烃类为主。2种pH条件下的酸解结果相比,pH1.0条件下酸解后检出的键合态香气物质种类更多,成分更为丰富。但由于酸解后的产物如1-松油醇等有较强的刺激性及异味,酶解得到的组分更接近水果本身的风味,因此利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是更适合杨梅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释放的方法。
其他文献
C6烷烃是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异构体的辛烷值随支链化程度的上升而增加,因此提高汽油中双支链己烷的含量可有效提升汽油的辛烷值。工业上采用对不同支链化程度的己烷异构体进行吸附分离的手段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然而目前工业吸附剂5A分子筛受孔径的限制仅能分离直链己烷与支链己烷,为实现单双支链己烷的高选择性吸附分离从而进一步提升汽油辛烷值,本文基于官能团化与多变量金属有机框架两种孔径调控策略合成八种具有不同孔
碳纳米材料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功能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学、力学、光学和抗氧化抗菌等性质使得碳纳米材料在半导体、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定量结构-活性(性质)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property relationship,QSAR/QSPR)是基于分子结构特征与化合物生物活性(理化性质)间相互数量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构建这两者间数学模型一
罐藏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杀菌是罐藏食品必不可少的加工环节,其通过高温灭活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使食品达到商业无菌以实现较长的货架寿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热杀菌设备温度分布不均、罐头冷点位置难以确定,较难进行冷点温度的实时监测,且存在杀菌设备实际温度偏离控制温度等问题,因而无法实现热杀菌过程的精准控制,造成罐藏食品过度杀菌现象,导致食品品质降低及能源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CO
2,2’-硫代二乙基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简称抗氧剂1035),是一种硫醚类抗氧剂,也是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能产生分子内协同效应,比一般的抗氧剂如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醇酯(简称抗氧剂1076)等有更优异的抗氧化效果。此外,由于其具有高耐候性、耐抽提性和良好的相容性等特点,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聚烯烃、聚苯乙烯、尼龙、聚氨酯和ABS树脂等中。抗氧剂
超疏水(superhydrophobic)材料是指材料表面静态接触角大于150°,滑动角小于10°的特殊润湿性能材料。超疏水材料具有自清洁、防腐蚀、油水分离、抗结冰、抗菌等诸多优良特性,因而被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家蚕丝素蛋白材料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纺织、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尽管家蚕丝素蛋白作为织物,具有光滑的触感、良好的透
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是浙江省特色果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果实。杨梅树枝叶繁茂,每年大量修剪废弃,长久以来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杨梅叶富含原花色素,杨梅叶原花色素(Bayberry Leaves Proanthocyanidins,BLPs)因其独特的原飞燕草素结构,展现其良好的抗氧化性,具有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巨大潜力。但BLPs亲水而不亲油,难以直接应用
海洋环境观测是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基础,而对海洋环境特征的检测、分析与跟踪一直以来都是海洋观测的重点研究对象。中小尺度海洋环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多变性,这对预报和跟踪海洋特征提出了重大挑战。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可以依靠科考船、浮标以及潜标进行观测,但测量范围有限且自主性较差,长期的海洋科考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相较之下,随着水下无人系统的发展,小型灵活的移动观测平台能
3-(2-氨基-2-硫代乙基)苯甲酸甲酯是合成新型磷酸盐运输抑制剂2-[[3-[[4-(2-羟乙基)-2-噻唑基]甲基]苯甲酰基]氨基]-5-(1-哌啶基)-,(2E)-2-[[4-氯-3-(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苯甲酰肼(BAH)的关键中间体,国内外需求大。文献报道的工艺路线是以3-甲基苯甲酸为初始原料,与甲醇酯化生成3-甲基苯甲酸甲酯,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在过氧化苯甲酰(BPO)的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改良效果。共设6个秸秆覆盖梯度,玉米单作+秸秆覆盖(SM0—SM5,0
两河口水电站智慧大坝系统为我国首次应用,通过土石坝填筑智能化监控系统、反滤料精准掺配系统、电子验评系统进行信息化决策,实现施工质量可控,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关经验可供土石坝施工行业借鉴。近年来,我国土石坝工程逐渐向300米高度建设,土石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给坝体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也对大坝建设管理,特别是工程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