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流体的光纤磁场传感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y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场测量技术已经在电力工业、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与传统的电学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因体积小、灵敏度高、耐腐蚀、抗电磁干扰等优势使其成为传感领域的热门课题。而纳米磁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磁敏感材料,在外磁场作用时具有一些良好的光学特性,如光学透射特性、双折射效应等。基于以上两者的结合,可以研制出多种基于磁流体的光纤磁场传感器件。本文先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了一种光纤磁流体薄膜,并在磁场作用下对其透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从提高磁场测量灵敏度和测量精度两方面出发,结合磁流体的双折射效应,研制了一种基于磁流体的光纤Sagnac干涉磁场传感器和一种基于磁流体的光纤激光磁场传感器。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①利用飞秒激光技术,通过设定自定义的激光扫描路径,选择最优加工参数在单模光纤上刻蚀出承载磁流体的微通道进而制备磁流体薄膜。理论分析了有、无外部磁场、不同外磁场三种情况下磁流体的微观结构,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光以垂直磁场方向入射到磁流体薄膜的透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从0mT逐渐增大至40.51mT时,光强度变化幅度大约在6.12dB,在0~11.34mT间光强变化基本呈线性趋势且最优灵敏度可达0.4818dB/mT,线性度为99.612%。因此,该光纤磁流体薄膜可作为一种良好的磁控可调光衰减器件,此外,我们还对该器件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②实验上研制了一种基于磁流体的光纤Sagnac干涉磁场传感器。将磁流体的双折射效应与光纤Sagnac干涉仪结合,并在干涉环内引入一定长度保偏光纤(Polarization Maintaining Fiber,PMF)使其传输光谱在光谱仪上“可见”,通过外加磁场改变磁流体的双折射系数从而使光谱发生漂移,进而探测磁场。理论证明可以进一步通过适当缩短保偏光纤的长度或增加磁流体薄膜的厚度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PMF长度为100cm时,光纤磁流体薄膜在0~160.07mT的磁场范围内,传输光谱会向长波长方向发生漂移,共漂移了0.36nm。其中,在0~11.57mT的磁场范围内,波长漂移量随磁场的增强而线性增加,磁场传感灵敏度为20.72pm/mT,而在11.57mT之后波长也会继续漂移直至饱和,只是变化趋势不再呈线性;PMF长度为55cm时,磁流体薄膜在0~11.56mT的磁场范围内灵敏度为43.48pm/mT,线性度为98.792%;PMF长度为9cm时,磁流体薄膜在0~11.31mT的磁场范围内灵敏度为106.93pm/mT,线性度为98.768%。
  ③实验上研制了一种基于磁流体的光纤激光磁场传感器。将磁流体的双折射效应与光纤激光器结合,并在激光腔内引入一段相移光栅进行选模,通过外加磁场激发磁流体的双折射效应从而影响腔内总双折射的变化,使偏振模式拍频发生漂移,进而探测磁场。实验结果表明,磁流体薄膜在0~10.34mT的磁场范围内,磁场灵敏度达到10.016KHz/mT,线性度为98.954%。此外,由于选择的偏振模式拍频信噪比较高使该传感器具备了较高的测量精度。
其他文献
总有机碳(TOC)是指溶解和悬浮在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是以含碳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TOC的测定通常采用的是国标燃烧法和湿化学法,但这两种传统方法都具有测试方法复杂、测量时间长、速度慢等缺点,无法进行海水的原位在线测量。本文采用的紫外吸收光谱法测量TOC,能够快速、不添加试剂、不产生污染测量海洋TOC。但与传统的测量方法原理不同,国标燃烧法能够几乎完全燃烧样品,使有机物充分氧化,而海洋环境与实验室环境相比复杂多变,TOC光学传感器的测量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针对海洋TOC光学传感器受海洋环境的
极端学习机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前馈神经网络之一,具有网络参数少,无需迭代,学习速度快等优点。但由于其单隐层的网络结构过于简单,使得极端学习机的学习能力也十分有限,于是核极端学习机与多层极端学习机应运而出,但两者均存在着对噪声敏感、容易过拟合、计算量大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分别提出两种改进的极端学习机网络。在UCI数据集上对其性能进行验证,并分别对两种改进极端学习机网络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核极端学习机进行改进。针对极端学习机对噪声敏感的问题,引入最大相关熵准则代替极端学习
人们对NSDI的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He是NSDI实验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原子,同时也是理论模拟计算中最简单的原子。He的NSDI是强场双电子反应的典型代表。2007年,Staudte等人和Rudenko等人分别在低场强(24.5×1014W/cm)和高场强(215.0×1014W/cm)下对He原子NSDI的关联电子动量谱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沿着激光偏振方向的关联电子动量分布在对角线上表现出强烈的排斥现象,最终呈现为“手指状”(或“V型”)结构。为了探索这种现象的物理机制,人们利用数值求解
光作为信息的载体,具有振幅、相位以及偏振态,通过相应的技术可将其携带的信息解析出来;由于光具有传播速度快、携带信息容量多等特点,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各种领域并且成为一种趋势,比如迅猛发展的光纤通信。绝大部分的激光器的输出模式为单纯的基模高斯光束,被普遍应用于光学研究当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扩展,实际应用当中需要各种形式的光场分布,单纯的基模高斯光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则需要对光场进行特定的调控。光场具有其特定的振幅、相位、频率和偏振参量,经过空间光场调控之后可以得到新颖的空间结构光场,从而满足实际需
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中的电子动力学一直都是强场物理和阿秒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论文第一部分着重揭示强激光作用下氙原子光电子动量分布中的低能干涉结构。利用包含初态的斯塔克移动、库仑势以及极化诱导偶极势的改进量子轨迹蒙特卡罗方法,探讨了氙原子光电子动量分布中低能干涉结构的起源。我们发现在低能干涉结构中,仅考虑库仑势时,激光场的每个四分之一周期内的相位分布在相反方向,当引入斯塔克移动时,相位变成了同向分布。从而证明低能干涉结构是斯塔克效应对激光场的每个四分之一周期内库仑势的相位补偿引起的干涉相长。
近些年,钛酸锶铅(Pb1-xSrxTiO3或者PST)外延薄膜被许多的研究者成功地制备和表征,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介电性质和在微波可调器件中的良好的应用前景。最近,相关的理论研究发现在块体PST固溶体中有单斜相结构和低温准同型相界(MPB)的存在。为了更深入地研究PST材料,本论文采用朗道-金兹堡-德文希尔(LGD)热力学唯象理论对面内各向异性PST外延薄膜的铁电相变和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果:
  1)构建了伪立方晶系中室温下(25℃)的单畴PST(x=0.65、0.70)外延
光学异常透射(EOT)是指光通过金属小孔阵列时的透射率远大于经典小孔透射理论所预言的透射率的现象。EOT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统一的解释,但光入射到金属表面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被大部分学者们所接受。随着研究的深入,EOT现象在滤波、传感及光开关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应用,本文所研究的非对称传输现象(OUT)就是其中之一。
  OUT现象要求对光具有单向导通的作用,即光分别从两个相反方向入射时,可以获得不同的透射特性。传统的获得OUT的方法是利用非线性材料、液晶及光子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硬质衬底易碎、质量大的缺点愈发明显,因此科研工作者急于寻求硬质衬底的替代品。柔性衬底以其厚度小、质量轻、制作成本低、可折叠弯曲等优点被认为是替换玻璃等硬质材料的最佳选择,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在柔性衬底上研制透明导电薄膜是柔性电子发展的重要部分,就透明导电薄膜而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TO、AZO,它们皆属于n型半导体透明导电薄膜。ITO较脆,一般都是制备在玻璃上,不适用于当前对柔性产品的需求,因此研究出一种柔性的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人员也在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光纤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于光纤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实践和拓展,特别是将光纤应用于激光器去制成光纤激光器,更是获得科研工作者们的青睐。光纤激光器相比于气体以及常规的半导体激光器而言,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它具有结构简易紧凑、散热快、效率转换高、阈值低、工作时间长、系统维护方便等优点;而且光纤激光器在实现超短的激光脉冲输出极具优势,脉宽能达到飞秒量级。光纤激光器也被誉为第三代激光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论文基于锥形熊猫光纤的掺铒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试
光子晶体光纤是一种在传统光纤的基础上,沿光纤传输方向引入规律排布的多重空气孔结构所制作而成的新型光纤。与传统光纤相比,光子晶体光纤具有更宽的单模波长、更强的双折射效应和更高的非线性效应。通过调整气孔的尺寸和分布,可以实现对在纤芯传输的信号光的有效折射率、偏振态及相位等进行调控。近年来,人们尝试在特定的气孔中填充金属或镀上金属薄膜,使在纤芯传输的特定波长的信号光的某一特定偏振态的电磁波在该气孔表面激发出表面等离激元,使得该偏振态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从而实现单一偏振态的滤波效果。本论文提出了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