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中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理。进一步明确瘀热互结在胸痹心痛病病机中的地位。方法入选5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同时给予标准的现代医学治疗,包括:一般内科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相关合并症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清热活血中药(黄芩10g,金银花10g,栀子10g,及冠心Ⅱ号方:红花10g,降香10g,丹参15g,川芎15g,赤芍15g,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用活血中药(冠心Ⅱ号方:红花10g,降香10g,丹参15g,川芎15g,赤芍15g,水煎服,日一剂),治疗两周(14天)后,观察心绞痛疗效、证候积分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等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血浆浓度,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及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以此观察清热活血中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机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两周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证候积分疗效及心电图疗效评定,均达到较高的有效率(70%-96%);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血浆浓度均有明显下降,每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症状疗效、证候积分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的评定均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血浆浓度的下降值,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P<0.01,纤维蛋白原P<0.05,D-二聚体P<0.05)。结论虽然在临床疗效的评定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从实验室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清热活血中药能够更有效的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血浆浓度,即能更有效的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可能起到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抑制局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显示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潜在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病)的病机中,瘀热病机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