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u9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军内和群众展开了政治动员实践,而这成为党在领导革命事业遭遇挫折转向农村后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路径。正是由于展开政治动员,党逐渐破除了革命队伍中部分人在遭遇挫折后的悲观失望情绪,实现了革命力量的深度凝聚进而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背景进行分析,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于不同客体进行政治动员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政治动员活动从成效、不足及启示三个方面予以评价。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背景予以考察分析。大革命失败后,遭遇挫折的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革命事业,但被迫转移革命重心到农村,此时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革命力量锐减、革命成员身份变动以及革命队伍中悲观思想涌现等诸多新情况。同时,党领导革命事业在根据地艰难起步和推进中,所面临的革命环境不仅在经济上处于极端贫困状态,且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的农民对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也是极为陌生和疏远的。如何改变这两种状况以有效推进革命活动更好展开,成为党此时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而这也正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的背景要素。第二部分,对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军队内展开的政治动员实践予以梳理和剖析。为有效化解因革命重心转移到到新环境后遇到的诸多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向内着力,从党内和军队内部两个层面展开政治动员。一方面,开展对干部的培养教育,深化对普通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以此深化党员干部对于革命的认同,凝聚起领导革命事业的雄厚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宣传红军的性质和宗旨、明确红军的任务、加强红军纪律建设等内容,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的动员形式强化军队士兵的革命意识。通过这样两个层面的政治动员,来深度凝聚革命力量进而推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第三部分,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外群众政治动员实践予以梳理和分析。为推动革命事业的顺利展开以及推动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依据不同时段的具体情况对群众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政治动员实践。初期以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获得土地为主,在根据地初步发展时则以动员民众发展生产、参军参战为主,而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则是以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加强宣传为核心,并着力宣传党的政策纲领等。与此同时,党针对广大群众展开动员时,采用以理论及贴合群众生活实际的各种通俗方式作为动员的手段,对其进行宣传引导与理论教育,有效提高了动员的成效。第四部分,对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进行政治动员的成效、不足及启示予以评析。党的政治动员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不仅唤醒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同时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更是强化了党和革命军队的力量。而政治动员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动员过程中受到“左”倾思想影响,以致动员行动不深入,动员内容不深刻进而引发不良后果。通过总结分析积极成效及局限性,可以看到政治动员的成功应以加强动员主体的自身建设为基础,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动员方式,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实践带给今天的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研究马克思自由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从《手稿》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追求的理论目标。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和社会实践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将通过共产主义获得自由解放。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实践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思想理论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深化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自由观。本文
学位
回顾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在实践领域为意识形态理论寻回现实根基,结束了以往意识形态仅在思辨领域的漂浮。同时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史观的深厚内涵,使其重新迸发生机。但是,学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大都注重其批判特质,忽略了其建构功能。因此,重新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路径,回归文本再次考察其思想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在思想史视域下,回溯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史,梳理马克思
学位
财产权问题不仅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同样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对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进行研究,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线索,又是对人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在对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的总体性考察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蒲鲁东这一关键人物。事实上,马克思对财产权问题的关注始于《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物质利益难事”,正是在这一时期财产权理论进入到马克
学位
从思维方式意义上理解哲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从思维方式维度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是一条值得继续展开的研究思路与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与观念,都可以从思维方式的意义上展开具体研究。这种研究不是“外部反思”式的简单套用,也不是抽象化的理论研究,而是应当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中,进行理解和阐释。其中,马克思的社会观也是这种需要从思维方式维度继续
学位
近年来,随着“美好生活”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被提出,“生活”范畴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各学科都努力通过深入探讨此范畴为“美好生活”理论提供根基,在此情势下,向“生活”主题回归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自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讨论“生活”概念的经典文本。鉴于该著作内容上的未完成性,学者们从中发掘出马克思关于“生活”范畴的多维度关注,如工业生活、工人
学位
个人如何占有全面本质、人类社会何以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人们思考的现实问题。当前人类个体受复杂的物质世界和文化意识影响,面临理想缺失、新的异化、个体与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等诸多问题,仍不具备“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人性特质、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放眼望去,当代西方国家所倡导的自由,始终是停留在市民社会中的有限自由。本文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以及马克思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学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离不开一支坚实可靠的干部队伍发挥关键作用。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目标,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的实践,农村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文
学位
市民社会是哲学话语语境中的基础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直接触发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分歧,并且奠定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基础。在充分肯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自独立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逐步实现法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双重视角的有力衔接。本文试图以二者市民社会理论的微观比较为基础,从宏观视角转变中进一步捕捉彼此内在的超越关系,进而形成对市民社会问题的完
学位
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在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突出强调党的纪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把纪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就,进一步维护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凸显纪律建设的成就,明确了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意义。回顾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党加强
学位
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我国民生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就是民生”的科学论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民生领域。围绕着这一全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在各种场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还能为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提供理论指引。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