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向肝脏细胞转分化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i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范围内,死于肝病的患者的人数正逐年增长,用于肝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仍然匮乏,现有的治疗方案虽然能部分治愈肝病患者,却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开发迫在眉睫。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横向分化能力和扩增能力,造血干细胞的这些特性为肝病的治疗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本文从体外诱导和SCID小鼠模型内诱导两个角度研究了造血干细胞向肝脏细胞的转化情况,得到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在体外诱导部分,研究首先以单个核细胞为起始细胞,依次考察了接种密度、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细胞转分化的影响,从而确定了2×106cells/ml的接种密度,OSM+SCF+LIF+FGF-a+FGF-β+HGF+EGF的细胞因子组合和IMDM培养基+胰岛素+丙酮酸钠的培养体系作为诱导培养的最佳条件,这些条件的组合不仅能够将细胞总数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周后仅从2×106个降至1.1×106个),还能在培养的第一周即实现转化,在培养结束时达到50﹪以上的转化率。随后,研究又以CD34+细胞为起始细胞,沿用单个核细胞培养中的最佳条件进行体外培养,CD34+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扩增了近30倍,虽然转化启动的时间较晚,在培养的第3周,但细胞能在1周内实现转化,4周时即已达到了60﹪以上的转化率。 在SCID小鼠模型诱导实验中,研究首先确定了0.4ml/kg的CCl4为小鼠肝脏的破坏剂量,随后进行了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随时间变化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CD34+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向肝脏细胞的转化是个缓慢而渐变的过程,CD34+细胞首先从外周血迁移至肝脏,在4周时,仅能在小鼠肝脏中检测到少量的人源血细胞,CD45+细胞比例仅为1.9﹪;6周时开始检测到人源肝脏细胞;8周时,迁移过程达到顶峰,CD45+细胞比例上升至6.91﹪;10周时,小鼠体内人源肝脏细胞的数量大幅上升,转化过程基本完成;15周时,小鼠体内人源细胞开始调亡,而小鼠肝脏自身开始恢复机能。最后,实验还比较了单个核细胞与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转化情况,研究发现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不能促进CD34+细胞的转分化。
其他文献
含氮杂环如吡啶、喹啉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结构单元,其衍生物在日用化学品、生物、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论文旨在以取代的吡啶、喹啉为基础,合成季铵盐
磁性纳米光催化剂在水污染处理中应用广泛。相比于普通催化剂来说,磁性催化剂更加容易回收再利用且反应过程可控。近年来,大量研究集中在如何将光催化剂更好地负载到磁性材料上
本文以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渣油加氢处理中试装置的数据为基础,对渣油加氢处理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渣油加氢处理的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基于渣油
论文研究了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的反应动力学。在固定床管式反应器中,测定了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双功能催化剂上本征动力学数据,建立了幂函数型本征动力学模型;在机械搅拌反应
本论文根据独山子石化公司裂解C5资源的特点,以独山子石化公司研究院的裂解C5选择性加氢产物为原料的醚化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展裂解C5醚化合成甲基叔戊基醚(TAME)的动力学模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