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控制下河口分汊河槽演变过程与稳定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汊河槽是自然河流地貌中的主要地貌单元,河口分汊河槽是水、沉积物和营养盐从上游流向下游直至外海的关键节点,在河流地貌塑造理论和河流治理工程应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河流通过河口分汊系统控制水沙再分配,分汊节点处的不均衡水沙输运导致节点上游大部分或全部流量流向下游中的一个汊道,致使河流改道甚至发生河道的废弃。因此,河口分汊河槽极不稳定,易发洪水灾害,并威胁河槽沿程水资源供应和航行安全。而且,径流下泄与潮汐的顶托产生回水效应,使得河口分汊河槽的水沙分配机制更加复杂;回水效应越强,导致城市洪水和航行安全风险越大。流域大坝、水土保持引起的来水来沙变异与人工改道、河口堤防、深水航道、分流口鱼嘴、疏浚等人工控制工程的不断增强,改变了河口分汊河槽的原有水沙输运模式,进而对人工控制下的河口分汊河槽水沙环境和冲淤产生叠加影响。因此,人工控制下河口分汊河槽如何演变及其稳定性如何,是确保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世界大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防洪御潮和航行安全亟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为此,本文以高强度人工控制的弱潮型阿查法拉亚河口人工分汊河槽系统与中潮型长江河口典型分汊河槽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入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人工控制下阿查法拉亚蜡湖人工分汊河槽回水效应减弱。收集和分析阿查法拉亚河口分汊河槽上、下游重要水文站历史与近期水位资料,计算水力梯度、河流功率、河床剪切应力、回水长度等四个水力系数,分析人工控制下河口分汊河槽的回水效应。结果显示,在阿查法拉亚上游Simmesport水文站日均高(18000±1000 m~3/s)、中(10000±1000 m~3/s)、低(1800±100 m~3/s)流量条件下,1977年摩根城主槽回水长度分别是489 km、436 km、188 km;蜡湖人工分汊河槽回水长度分别为295 km、420 km、225 km。在相同流量条件下,2010-2012年间摩根城主槽回水长度分别为519 km、451 km、195 km;蜡湖人工分汊河槽回水长度分别是253 km、318 km、191 km。与此同时,摩根城主河槽单位河流功率分别减少5.2 W/m~2、0.9 W/m~2、0.1 W/m~2,河床剪切应力分别减少0.8 N/m~2、0.6 N/m~2、0.4 N/m~2;蜡湖人工分汊河槽单位河流功率分别增加5.4W/m~2、0.6 W/m~2、0.1 W/m~2;河床剪切应力分别增加1.6 N/m~2、0.7 N/m~2、0.2 N/m~2。此外,1962-2018年间,阿查法拉亚下游河段水位明显下降,Krotz Springs水文站和Butte La Rose水文站水位分别下降了3.28 m和3.05 m;河口段水位却明显抬高,摩根城主槽Morgan City水文站和蜡湖人工分汊河槽Calumet水文站水位分别抬高了0.75 m和0.69 m。因此,自1963年密西西比下游干流和阿查法拉亚干流分汊节点处一级分汊老河河槽控制工程(Old River Control Project)和蜡湖人工分汊河槽控制工程竣工以来,蜡湖人工分汊河槽河流功率、河床剪切应力均增加,但回水效应明显降低。(2)、人工控制下阿查法拉亚河口一级分汊河槽持续冲刷,二级人工分汊河槽冲刷加剧,主槽淤积;长江河口南港冲刷与南槽上段强烈冲刷,南槽下段淤积。收集阿查法拉亚河口分汊河槽和长江河口南、北槽近期野外观测的沉积物、微地貌和多年历史水下地形数据,统计床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床面形态、宽度、床面高程及其冲淤体积变化,分析人工控制下河口分汊河槽冲淤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977-2006年间,阿查法拉亚下游河道平均缩窄约2 m,摩根城主槽平均缩窄约140 m,蜡湖人工分汊河槽平均展宽约20 m;下游河道整体冲深1.47 m,冲刷2.75×10~7m~3;摩根城主槽持续淤高0.96 m,淤积6.39×10~7 m~3;蜡湖人工分汊河槽持续冲深0.27 m,冲刷1.19×10~7m~3。因此,自一级分汊河槽老河控制工程竣工以来,阿查法拉亚下游河段总体冲刷,河口段二级蜡湖人工控制分汊河槽持续冲刷,相应的二级分汊摩根城主槽持续淤积。2002-2018年,长江口南港持续冲刷11.53×10~7m~3。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和南北槽鱼嘴工程共同影响下,北槽上段主槽侵蚀,两岸淤积,航槽泥沙回淤严重。南槽上段以冲刷为主,中段以淤积为主,整体呈淤积状态。2010-2012年洪季,长江口南港、南槽和北槽河床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分别增加0.065 mm、0.068 mm、0.037 mm,枯季分别增加0.056 mm、0.014 mm、0.008 mm,沉积物的这种粗化趋势与深水航道工程有关。2015-2018年间,长江口南港、北槽上段和南槽上段床面沙波平均波长分别增长1.35 m、5.21 m、3.34 m,平均波高分别增长0.06 m、0.08 m、0.11 m,沙波尺度明显增大。这种冲淤增强、床面沉积物粗化、沙波尺度增大态势系由三峡大坝等流域大型工程、青草沙水库和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共同影响所致。(3)、人工控制下河口分汊河槽趋向冲淤平衡,稳定性增强。收集两个河口分汊河槽分流比与分沙比的实测值与计算值,通过冲淤速率与稳定性判别经验系数的计算,评估人工控制下大河河口分汊河槽稳定性。结果显示,1977-2006年间,阿查法拉亚蜡湖人工分汊河槽平均分流比上升10%,平均分沙比上升8%,河槽侵蚀速率下降67%,摩根城主槽淤积速率下降68%,河口分汊河槽稳定性系数增长一倍,由1977年的1.2增至2006年的2.4。因此,自1963年密西西比下游干流和阿查法拉亚干流分汊节点处一级分汊河槽老河控制工程和二级蜡湖人工分汊河槽控制工程竣工以来,二级人工蜡湖分汊河槽及其相应的摩根城分汊主槽冲淤速率逐渐减小,向冲淤动态平衡的稳定分汊河口发展。1998-2018年间,长江口南槽落潮分沙比与分流比变化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呈先增长后稳定的趋势。南槽落潮分流比从45.9%增加至51.1%,之后稳定在57.0%左右;南槽落潮分沙比从40.0%增加至48.7%,之后稳定在63.9%左右。南槽净冲淤变化率下降90%,北槽净冲淤变化率下降33%。同时,南北槽稳定性经验系数k由鱼嘴工程竣工前(1998-2001年)的1.21增至鱼嘴工程竣工后(2002-2018年)的1.65。因此,自2001年南北槽分流口鱼嘴控制工程竣工以来,长江口南、北槽河槽向冲淤动态平衡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长江河口工程控制了分汊口的边界条件,稳定了分流、分沙比,进而加强了长江河口南、北槽的稳定性。综上,两个河口尽管潮型不同,但在人工控制下产生的动力,冲淤变化存在一些共性,变化强度不同由河口类型造成。总体上,河口分汊河槽向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河口分汊理论知识,对于河口分流改道工程的安全运作和未来三角洲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1989年,Bismut与Cheeger在簇指标消失的条件下证明了著名的eta不变量的绝热极限公式,将纤维丛全空间上的eta不变量的绝热极限表示为底空间的eta不变量与eta形式的积分.随后,戴先哲去掉了簇指标消失的条件,在簇Dirac算子的核空间构成底空间的向量丛的条件下,推广了绝热极限公式.此时公式中出现了一个由谱不变量构成的余项.当Dirac算子为signature算子时,戴先哲将余项用谱序
学位
许多研究表明组蛋白泛素化可作为招募其他修饰酶的适配器,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H2B单泛素化可招募Dot1L和COMPASS复合物分别促进H3K79和H3K4和甲基化;H2A的单泛素化募集PRC2复合物介导H3K27的甲基化;H3K18/23的单泛素化能招募DNMT1促进维持性DNA甲基化。因此,发现新型组蛋白泛素化修饰并揭示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合
学位
铁电材料自身固有的自发极化特性通过与光场、电场、力场、温度场等外部激励的耦合可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物理性能(如:光电、压电、热电等效应),使得铁电材料在随机存储器、光电探测器、压电传感器、光调制器、声光偏转器、光全息存储器和光学倍频器等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铁电光伏效应等热点的兴起,使得传统铁电材料在光电子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基于铁电材料的光电探测、光电传感和光伏性能与铁
学位
导电水凝胶作为一种软材料,因其良好的导电性、与人体组织相似的模量以及易加工等优点,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皮肤、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和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然而,由于传统导电水凝胶韧性较差,制备的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承受成千上万次拉伸、挤压、扭曲等形变,从而无法保证长期的正常使用。此外,水凝胶固有的亲水性使其在水环境中发生显著的溶胀,使得水凝胶网络结构失效,导致水凝胶基传感器难以满足水下环境的应用。基
学位
自组装作为超分子化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分子以上层次创造新物质和产生新功能的重要手段。超分子化学家们通过配位键导向自组装策略成功构筑了大量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二维或三维分立超分子金属有机组装体。目前,配位键导向自组装策略也已成为构筑结构精准可控(形状、尺寸、空腔大小)的分立超分子金属有机组装体的有效方法。这些超分子金属有机组装体因其具有结构多样、组装可控以及功能丰富等特点,在催化、光电材料
学位
电子转移是生物转化和物理化学反应中的基本过程之一。在海洋环境中,海藻的光合作用、海洋生物的呼吸作用、海水电池技术和二氧化碳还原技术等均涉及到电子转移。海水电池的功率与固—气两相间电子转移通量密切相关,但往往受到气体分子的溶剂化、电子转移的能垒、固体给体与气体分子受体之间的碰撞几率等因素的限制。本学位论文针对海洋环境中电子从固相给体向气相受体转移的速率受限的难题,提出将微孔颗粒分散在海水中,形成活化
学位
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OCM)是C1能源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甲烷-氧气共进料反应模式存在反应难控制(易深度氧化,C2-C3产物选择性低)、撤热困难及爆炸隐患等问题。提高选择性、构建本质安全的OCM反应过程仍面临巨大挑战。相较于传统共进料的操作方式,化学链甲烷氧化偶联(CL-OCM)可将氧化与还原分离为两个独立的反应过程,在两个反应器中(即偶联反应器与再生器)分别操作。在偶联反应器中,甲烷与氧化态
学位
当固体材料的尺寸从宏观尺度减小至纳米尺度时,会表现出许多异于其体相材料独特的电子和光学性质,如类分子的能级结构,明亮的荧光发射以及优异的催化性能等,而传统的量子限域机制难以给出统一的解释。荧光性质是低维纳米材料异于其体相材料最显著的特性之一,本论文以低维纳米材料的发光机制为问题导向,试图从共性的角度阐明低维纳米材料独特光电子性质的物理化学起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纳米材料发光机制的研究。
学位
原子核的形状特征是核物理研究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影响原子核形状的因素会根据质量数的不同而不同,相关的物理机制是核结构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利用微观自洽的Skyrme-Hartree-Fock模型,针对影响原子核形状的张量力、超子杂质效应以及局域化结构等因素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张量力对中重核区Zr同位素链形状的影响。将核力中的张量力效应以零程密度依赖的形式引入到原有的Skyrme相互作用力中,研究张
学位
近年来,四阶椭圆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四阶椭圆方程在几何、物理、机械工程等方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几何中的Willmore曲面方程和Paneitz算子,生物物理中的Hilfrich模型,经典力学中的夹板振动模型等.另一方面,四阶椭圆方程和二阶椭圆方程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四阶椭圆方程一般不再满足极值原理.所以从数学上说,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数学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