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纳米脂质体的构建、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脂质体作为生物活性成分的载体,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中。纳米脂质体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型的、有前景的运载递送系统,它主要用来提高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以及控制其释放,保证大量具有功能特性天然产物成分和药物得到高效的输送。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Lotus seedpod oligomeric procyanidins,LSOPC)是从莲房中提取的一种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产物。但是,研究人员同时也发现LSOPC的稳定性和脂溶性差、生物利用率很低,这些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SOPC的运用。本文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利用脂质体技术对LSOPC进行包埋,制备LSOPC纳米脂质体。同时对LSOPC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特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LSOPC纳米脂质体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另外,本文还研究了LSOPC纳米脂质体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和皮肤紫外(UVA和UVB)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提高LSOPC在功能性化妆品领域的应用。1.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物理性质研究采用逆向蒸发法,以大豆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胆固醇(Cholesterol,CH)为膜材,辅助超声处理并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LSOPC纳米脂质体。研究了PC与CH质量比、LSOPC添加量、吐温80添加量对LSOPC纳米脂质体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LSOPC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PC与CH的质量比为3:1,LSOPC浓度为0.33 mg/m L,吐温80的添加量为16.7mg/m L。最终得到了粒径分布呈现出正态单峰分布,范围在(10-100)nm,平均粒径为(35.57±0.08)nm的LSOPC纳米脂质体。确定了各因素对LSOPC纳米脂质体粒径影响的主次顺序:吐温80的添加量>PC与CH质量比>LSOPC添加量。在此基础上,对LSOPC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SOPC纳米脂质体在透射电镜下的微观结构为球状的囊泡结构(10-100nm),分布均匀且大小均一。考察了不同载量的LSOPC纳米脂质体的包埋率,发现当LSOPC的载量为1%时,脂质体有最高包埋率:(71.97±0.42)%。气相色谱测定LSOPC纳米脂质体溶剂(氯仿)残留的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SOPC纳米脂质体中并未发现氯仿残留。与LSOPC溶液相比,LSOPC纳米脂质体的色度偏蓝。2.LSOPC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性和稳定性研究通过抗氧化实验发现,LSOPC脂质体在制备初期清除ABTS自由基和铁还原能力不如LSOPC溶液。但是在4℃贮藏7d后,LSOPC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LSOPC溶液,与其相比,LSOPC溶液的抗氧化能力则显著下降。在ORAC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实验中,无论是在制备初期还是经过贮藏后,LSOPC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能力都优于LSOPC溶液。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实验发现,LSOPC能够有效的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的生成。此外,LSOPC纳米脂质体能提高LSOPC在弱碱性(pH=7.4)环境中的稳定性。LSOPC纳米脂质体在低温时比较稳定,而且低温有利于脂质体的长期贮藏,结果表明,LSOPC纳米脂质体在4℃贮藏7周后其平均粒径变化率仅为0.239。不同金属离子对LSOPC纳米脂质体影响不同,Fe3+、Cu2+、Zn2+、Pb2+的加入对脂质体的粒径有明显的影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如糖、防腐剂,对LSOPC纳米脂质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只有当葡萄糖、蔗糖的质量分数达到10%以上时,LSOPC纳米脂质体的粒径才会发生变化,而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在所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脂质体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3.LSOPC纳米脂质体体外对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LSOPC溶液和LSOPC纳米脂质体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LSOPC溶液对单酚酶和二酚酶的IC50值分别为0.56±0.03、0.73±0.02mg/m L。而LSOPC纳米脂质体的IC50值分别为0.64±0.06、1.46±0.03 mg/m L。其中两者对单酚酶的抑制效果差别不大,而LSOPC溶液对二酚酶的抑制效果优于LSOPC纳米脂质体。同时还研究了两者对两种酶底物(L-酪氨酸和L-多巴)的荧光猝灭,结果表明,无论是LSOPC溶液和LSOPC纳米脂质体对两种酶底物均有明显的荧光猝灭效果,而且两者展现出类似的猝灭能力。但是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红移或蓝移,这说明L-酪氨酸和L-多巴的构象没有发生变化。4.LSOPC纳米脂质体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紫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了LSOPC纳米脂质体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紫外(UVA和UVB)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UVA和UVB能显著降低HFF-1细胞活力,而LSOPC纳米脂质体对无论是UVA还是UVB导致的紫外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细胞活力显著增强,而且其效果要优于LSOPC溶液和VC。UVB辐射会导致HFF-1细胞SOD活力的降低以及MDA含量的升高。与空白组相比,LSOPC纳米脂质体处理后的细胞SOD活力增强而丙二醛含量降低。此外,LSOPC纳米脂质体能提高UVA紫外损伤细胞中羟脯氨酸含量。
其他文献
本文以花生为原料,通过优化确定了花生仁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了发芽对花生主要生理指标及成分的影响,同时探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花生发芽过程中非淀粉多糖及主要成分变化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花生仁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花生仁中多糖得率的影响,并以单因素实验结果为基础,采用CCD试验对花生仁中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最优的提取条件为
学位
鱼片和鱼糜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副产物比例高达总重的60%~70%,其中鱼头骨和脊骨占总重的10%~15%。随着鱼类产量和鱼类加工比例的逐年增加,如何利用逐渐增加的鱼骨等副产物的问题日益凸显。本团队采用高能湿法球磨的方法制备出新型鱼骨制品-纳米鱼骨并对纳米鱼骨特性进行了表征。但目前关于预处理方式、原料差异对纳米骨液的理化特性的影响和鱼骨在纳米化加工过程中钙释放机制鲜见报道。鉴于此,本论文
学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产业出现了智能化趋势。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从2013年开始逐渐趋向“社交化、移动化以及视频化”,从2014年开始,基于“移动媒体(包括内容、服务以及关系媒体)”之下,对“场景化”的相关发展产生重视,随即到了2015年,便开始有了“泛媒化”以及“众媒化”,此类同时趋向未来媒体的发展就称之为智能化媒体。本研究旨在从传媒智能化现象入
学位
分离出的大豆蛋白用常用的三种大豆蛋白浓缩物生产工艺变性以获得酸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SPI),醇清洁SPI和热湿处理SPI。用高强度超声波处理三个变性的SPI(20k Hz,80W cm-2,0分钟,10分钟和25分钟),并且添加葡糖酸内酯作为诱导剂以形成分离的冷凝凝胶。这项研究表明,高强度超声波(HIU)处理具有不同程度的SPI结构和不同SPI性质。与酸诱导的SPI相比,以下实施例显示SPI由凝聚
学位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和浓厚的饮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国人的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产自硒都恩施的富硒茶,不仅具有普通茶的营养品质和生物活性,还天然富含有机硒,是一种经济、优良的补硒来源,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捧。与茶有关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以普通茶为载体开展的,真正有关富硒茶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富硒茶的冲泡特性及抑菌活性更是鲜有报道。因此,本课题以恩施富硒茶为研究对象,对恩施富硒茶中硒的
学位
<正>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中国故事有了崭新的传播平台与构成逻辑。在智媒时代,要想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国际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故事内涵,还要与时俱进,更新话语结构,基于受众需求采用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传递,智能化架构传播逻辑,不断创新中国故事的内容与讲述模式。
期刊
研究发现,北极海洋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是一种能够生产类胡萝卜素的极地微生物。在鉴定其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的同时发现还含有大量的异戊二烯醌类物质,特别是MK-8(H2)。目前国内外对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条件的优化、类萝卜素的产生及其活性方面,对甲基萘醌报道很少。本课题结合微生物产醌类物质的文献报道,先采用酸热破壁和有机溶剂提
学位
动物血液是动物屠宰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动物血液产生,对动物血液进行深加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血液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动物血液的附加值及利用价值。本课题以新鲜抗凝猪血为原材料,通过超声破碎、双酶酶解以及超声皂化等工艺制备得到血红蛋白、血红素以及原卟啉二钠。通过建立体外消化-Caco2细胞单层模型对血红素肽以及其它不同铁化合物的铁吸收率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学位
针对高性能RISC-V处理器乘法运算延迟过长的问题,改进了基本乘法器中的基4-Booth编码以及Wallace树型结构,提出了基于符号补偿的基4-Booth编码以及交替使用3-2压缩器和4-2压缩器的Wallace树型结构;基于符号补偿的基4-Booth编码减少了部分积的数量,降低了符号位进位翻转带来的功耗;改进的Wallace树型结构减少了部分积累加所花费的时钟周期,缩短了乘法器的关键路径,降低
期刊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一种由产毒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AFB1的结构在中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易分解,酸性条件下会重新合成,在高温烹饪及冷冻条件下,均无法被破坏。AFB1经常污染农产品及酿造食品,对国内外贸易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已经颁布了AFB1在食品药品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