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金为多基源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郁金项下规定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姜黄C.longaL.、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phaeocaulisVal.的干燥块根,在商品上分别称为“温郁金”、“黄丝郁金”、“桂郁金”和“绿丝郁金”。由于其来源复杂,分布广,繁育技术落后,栽培及采收加工方法不规范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品质良莠不齐,产量差异很大;再加上现有的法定标准均未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因而郁金的质量控制比较困难。该课题是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川郁金特色种质材料研究”课题以及成都市科技局项目“郁金种质资源评价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本论文主要就收集到的29份郁金种质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并对川郁金(绿丝郁金、黄丝郁金)进行了优良种系初步筛选研究。种质鉴定研究方面,对收集到的4省21地29份郁金种质进行了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定以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形态组织学研究表明:广西2地种质分别来源于广西莪术和温郁金。TLC薄层鉴别方面,首次采用吉马酮、莪术二酮、莪术醇、姜黄素4个对照品进行郁金的鉴别。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温郁金、黄丝郁金、绿丝郁金的HPLC指纹图谱,并通过建立的三种郁金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可用于区别三个不同品种郁金。根据TLC和HPLC指纹图谱进一步鉴定,不同郁金种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福建收集的两个种质:No.17与蓬莪术较为接近,No.19与温郁金较为接近,这与形态组织鉴定结论相吻合。种质评价研究方面,对不同郁金种质进行了产量、经济效益和内在质量评价。测定了浸出物、挥发油、总姜黄素的含量,首次建立了吉马酮和莪术二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产郁金的两个种质成分差异较大,其中No.17吉马酮含量符合绿丝郁金含量范围,No.19吉马酮含量符合温郁金含量范围,这与指纹图谱的评价结果相吻合。而桂郁金种质混杂,除了广西莪术外还有温郁金的块根作为商品一起入药,故成分差异比较大,这与桂郁金无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的结论一致。同时,通过上述评价发现:若用产量和经济效益评价以绿丝郁金种质最佳,结合化学成分含量,产地以四川-4为佳。若用浸出物、挥发油、总姜黄素含量评价则以黄丝郁金种质最高,其总姜黄素含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相差高达1000多倍;其中挥发油含量以四川-7产者为佳,总姜黄素和浸出物含量以四川-6产者为佳。若用吉马酮、莪术二酮含量评价以温郁金最高,尤以浙江-3产者为佳。鉴于川郁金的优势,优选黄丝郁金、绿丝郁金为良种选育的优质种源,为郁金的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川郁金优良种系初步筛选研究方面,首先从植株健壮、抗病抗逆性筛选了川郁金291份株系(其中绿丝郁金株系111份,黄丝郁金株系180份)。再通过块根和根茎鲜重对川郁金进行产量筛选,并将筛选出的高产株系分为A、B、C三类。以吉马酮、莪术二酮、总姜黄素为含量测定指标,对A、C类共74份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最终根据化学成分总量综合分析筛选得到郁金优良株系49份:其中绿丝郁金9份,均产自四川-4;黄丝郁金40份,分别产自四川-1、四川-3、四川-4、四川-5、四川-6、四川-7。上述研究结果为郁金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质量标准的建立以及川郁金良种选育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