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u@Sn@Ag核壳结构颗粒高温钎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向高集成度和小型化发展,功率密度也随之增加,进而导致器件产热量也大幅激增。然而,传统的Si基半导体在高于175℃下不能稳定服役,因此,在高温下仍能保持优异物理性能的以Si C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合适的钎料能够充分发挥Si C优异的物理性能。因此,亟需开发出一种无铅高温芯片贴装材料,以便充分发挥其在高温下优异的物理性能。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Cu@Sn@Ag三层核壳金属颗粒制备的钎料来进行连接,具有低温短时连接,高温长期服役的优点。本文通过两步化学镀法,制备出了镀层致密均匀的Cu@Sn@Ag核壳颗粒。随后探究了镀层厚度对焊缝连接质量的影响,并通过调整镀覆工艺,实现镀层厚度的控制。由于Ag的存在,经XPS检测和增重实验研究发现Cu@Sn@Ag核壳颗粒的抗氧化性能相比Cu@Sn颗粒显著提升。因此,连接过程可以在无需气体保护或真空下进行。通过将Cu@Sn@Ag颗粒和松油醇、乙二醇等有机溶剂混合,制备成钎料膏。在250℃,3 MPa压力下回流15 min后,焊缝的熔点可以提升到475℃。在最佳连接工艺下,焊缝热膨胀系数为15.77×10-6℃-1,电阻率为4.6±1.4μΩ·cm;30℃、150℃和250℃下焊缝的热导率分别为159.97 W·m-1·K-1、142.71 W·m-1·K-1和137.28 W·m-1·K-1;30℃和400℃下焊缝的剪切强度分别为25.8±6.9 MPa和19.7±6.3 MPa。在严苛环境中,采用基于Cu@Sn@Ag颗粒的预制片构成的焊缝探究其在长期服役下的可靠性。在偏置电压为60 V的水滴实验中,基于Cu@Sn@Ag颗粒焊缝电化学迁移短路时间为145 s;在85℃,85%RH高温高湿环境中储存14天后,焊缝的电阻率仅从4.6±1.4μΩ·cm上升到8.5±3.8μΩ·cm;在300℃老化时间15天后,焊缝中的孔隙率从6.8%上升到10.8%。焊缝的剪切强度从30.5±6.3 MPa下降到22.3±5.6 MPa;在冷热冲击500周后,界面的焊合率从99.0%下降到84.2%。由上述实验可知,基于Cu@Sn@Ag颗粒焊缝在严苛环境性能仅小幅度下降。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利用,工程渣土存量急剧增加,占建筑和拆除垃圾总量的近60%。目前,大部分的工程渣土被运输至填埋场填埋,其运输成本高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仅有少部分工程渣土被综合再利用,但其存在利用率低以及制备的产品性能差等问题,导致难以大量且有效地再利用工程渣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煅烧工程渣土制备水泥掺合料的高效再利用工程渣土方法。研究包括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在内的煅
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分析。面对该现象,本文试图基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折中模型理论,疏理出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对使用者感知及行为的影响问题,从而构建一个探索空间环境、使用者感知、使用者行为间关系的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对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室内空间的深入研究中。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案例调研与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总结出相关的空间指标(
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高性能钢材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十年来,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等优良性能的Q420qD成为交通土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钢种,受到投资方和设计人员的青睐。目前Q420qD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海洋、工业大气或地下水侵蚀等复杂环境中,由此导致的钢材腐蚀造成了结构构件截面损失、性能退化和耐久性降低等问题,使得钢结构在服役期限内的腐蚀问题成为影响其全寿命耐久性设计的重要因素。同时
随着我国城镇化比例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开始建设,由此带来一些问题:如地下开挖产生的大量工程渣土、水泥大量消耗带来的碳排放等。目前,现有工程渣土大多以外运、填埋的方式处理,少部分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再利用。但目前工程渣土再利用的方法存在利用率低、产生二次废料、应用范围狭小等缺陷。本文通过对工程渣土进行机械和煅烧活化处理,并采用碱激发的方式制备地质聚合物。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无需额外掺入水泥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其行为和危害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微塑料吸附重金属后经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并在胃肠环境中解吸,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为了确定其对人体的危害,首先需要明确环境中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主要种类、浓度、及机理;重金属的脱附条件、种类、程度等。本论文主要探讨不同老化方式对典型微塑料(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酰胺PA)吸附Cu2+、Pb2+造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吸附重金属的微塑料在模拟胃肠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作为一种新型的增强加固材料,由于其强度高、质量轻、防腐蚀、耐疲劳、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好以及便于施工等诸多优点,在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的逐渐兴起,机器学习(ML)作为实现AI的一种途径,在水利、建筑等各行各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ML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对ML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应用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指出了传统试验和
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存在地震波筛选影响大和计算耗时的不足,因此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成为目前抗震性能评估的主流方法之一。本文以基于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地震作用模拟为出发点,立足于地震动频谱、持时和幅值三大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阶段模态荷载组合的标准地震作用。基于多阶段模态荷载组合更新模式的理论研究,建立多阶段循环往复加载模式,并拓展到不同性能需求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实现静力地震作用模拟的标准化。本文解决地
透水混凝土具备多孔结构,因而具有透水、透气、降噪等优点。但其耐久性能令人担忧,长期使用后,其孔隙很容易被堵塞,若缺少适当的维护,其透水性能会不断劣化甚至丧失。在寒冷地区使用时,透水混凝土因其连通多孔结构,雨雪会直接进入其内部,使其容易发生冻融破坏,当采用再生骨料时,由于再生骨料内部存在损伤,透水混凝的抗冻性能会进一步降低。采用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会承受循环荷载作用,易发生疲劳破坏,但目前
近几十年来,电信、雷达系统和无线传输的飞速发展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电磁波干扰污染。使用电磁波吸收材料是目前防范电磁波干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中,碳化硅(SiC)具有不错的化学电阻性、卓越的机械性能、导热性能,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磁吸收材料。而单一的碳化硅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吸波材料高性能的需求,对碳化硅进行纳米化同时和其他吸波材料进行复合来提升其吸波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