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四号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质量控制与同化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数据不仅有助于研究大气结构的演变特征,而且能够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高垂直分辨率的精细化大气温度和湿度廓线同化数据。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高光谱红外探测器大多基于极轨卫星,每天全球覆盖两次,无法在小空间尺度上对大气温湿度廓线进行实时的连续监测。我国于2016年12月11日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携带国际上第一颗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GIIRS),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精细预报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开启了全球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探测的新时代。作为首次实现静止轨道高光谱探测的仪器,相关经验匮乏,在其应用和研究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率先在我国发挥该资料的应用效益,实现静止卫星高光谱探测资料的定量化应用,对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GIIRS观测资料评估了静止气象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资料特征,发展了一系列针对静止轨道观测特点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台风、寒潮等高影响天气过程展开定量同化试验,最终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同化预报系统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中实现了业务同化应用。研究结果如下:
  (1)针对首次实现静止卫星高光谱红外探测仪器GIIRS进行系统的资料评估,弥补了目前对静止卫星高光谱探测资料相关研究经验和认识的不足。通过对该资料进行评估后发现,其观测模拟偏差具有显著的阵列依赖性、纬度依赖性和时间日变化特性。具体表现为,多数通道在阵列中心偏差较小,阵列两端偏差较大;与之对应,观测噪声的阵列分布同样在中心小,两端大;并且在观测阵列的第一、三列最后一个探元处,亮温观测模拟偏差和观测噪声都有一个突增的跳跃。GIIRS资料还表现出与观测模式对应的纬度依赖特征,存在与扫描行数相同的明显纬度带分区,且高层通道的偏差比低层通道偏差小。此外,对流层中上层(尤其是上层)通道的观测模拟偏差存在显著日变化特征,通过相关系数的分析初步认为这与卫星天顶角和太阳高度角有关。通过评估不同定标版本的数据发现,最新改进的数据在观测噪声、光谱相关系数和阵列均一性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改进。降低长波观测噪声约34%,降低中波观测噪声约17%;提高光谱相关系数94%;对中层通道的阵列均一性改进最大,约43%。这些评估结果能够为后续定标算法改进和同系列仪器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2)由于静止轨道卫星对地距离远,观测积分时间长,不同于以往极轨卫星高光谱探测仪器的3×3(或2×2)小面阵探元,GIIRS采用32×4的大面阵对地球进行探测。本研究针对这一大面阵多探元的偏差特征建立了适用于静止卫星高光谱红外探测资料的偏差订正方案,使订正后的亮温偏差更符合无偏的高斯分布,满足变分同化理论要求。该偏差订正方案将各通道观测模拟偏差从±2K订正到±0.02K,具有不错的订正效果。此外,本研究针对静止卫星观测模式发展的通道选择方案能够较好地选出适用于中国区域探测的通道子集,与单一的信息熵迭代方法和权重函数方法相比,可以更好地发挥静止卫星高光谱探测在我国以及周边东亚地区的优势。同时,针对GIIRS发展的一系列云检测、异常值剔除和数据稀疏化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后续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同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3)针对15分钟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资料,对台风“玛丽亚”开展了四组不同时间分辨率的GIIRS同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同化GIIRS资料后能够显著改进“玛丽亚”台风路径预报,同时对中心气压预报和降水预报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并且不同时间分辨率设置的同化效果不同,表现为越高频次的同化试验预报效果越好,充分说明了静止轨道卫星红外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探测的巨大潜力。
  (4)针对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资料GIIRS对数值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开展了2017年夏季三个月、2018年冬季一个月和2020年首个寒潮天气过程期间的循环同化和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GIIRS长波通道辐射率的直接同化能够改进东亚区域的模式分析场和预报场,对高度场、温度场、风场和降水预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探空资料的独立观测检验也说明,GIIRS同化后能够显著改进东亚地区模式低层(大气边界层内)的风场,在V风场900hPa处误差可降低2.5%。本研究率先在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模式中实现了GIIRS业务同化应用,对GRAPES数值预报模式有正贡献,发挥了静止气象卫星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资料的应用效益,能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其他文献
东亚冬季风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异常会导致寒潮、冰冻雨雪等灾害。因此,东亚冬季风多时间尺度变异特征及机制一直是中国大气科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为止,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化机理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大气—海洋—海冰—陆面等多圈层相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自然外强迫因子(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等)对过去千年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然而,自然外强迫
Non-hydrostatic Icosahedral Atmospheric Model(NICAM)是日本发展的一个全球云解析模式,本文评估了NICAM.12版模拟试验对历史时期降水场气候特征的模拟性能,并分析了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未来降水可能变化的预估。同时对比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模拟结果,以探究云解析模式和其他气候模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水平格点插值对气候
学位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的气候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估算人类活动对流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气候水文领域研究的一个难点。围绕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水文过程变化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以黄河干流的兰州、河口、龙门、三门峡、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所控制六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地利用变化(LULCC)和人为取用水量(CWU)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观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并结合水文
学位
南亚地区人口稠密、生态环境脆弱,夏季风降水为当地提供了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南亚夏季风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影响着世界上超过十亿人口的生存生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增暖、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快速增加、局地农耕灌溉造成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等年代际变率模态也发生了明显的位相转换。外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气候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陆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之一,且植被覆盖面积广阔,其植被生长的变化情况一定程度上验证和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规律。春季和夏季是欧亚中高纬植被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本文采用气候动力学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欧亚中高纬春、夏季植被生长状况(Normalized Dif
学位
海平面的时空变化反映了气候系统的自然和人为变化,对全球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LICOM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模式对动力海平面(DSL)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主要从海平面的全球、区域变化特征和变率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低分辨率LICOM3模式的评估结果表明LICOM3模式可以基本再现观测的全球平均热比容海平面(TSSL)和DSL变化特征。全球平均比容海平面(SSL)
干旱是主要的灾害性气候之一。地球约41%的土地面临着长期的气候干旱。这些地区被称为干旱区,生活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过去半个世纪,全球变暖致使陆面蒸发能力增加,干旱化进程不断发展。科学认识地球干湿波动的自然过程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器测资料长度尚短,而古气候研究可以阐述仪器观测范围以外的气候变化,为研究长时间尺度下的干湿波动提供有用线索。末次冰盛期以来的两万一千余年是研究多尺度
学位
青藏高原积雪可以通过其反照率效应和融雪水文效应对高原的热力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亚洲季风气候。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经历了明显的变暖。因此,青藏高原冰冻圈包括积雪等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青藏高原积雪的准确估计对研究高原积雪的长期变化和高原积雪对次季节预报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和站点观测较少等特点,对青藏高原积雪进行准确估计是非常困难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来源的
热带东太平洋是厄尔尼诺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区,该区域大气对流活动及其引起的海表面风场变化对厄尔尼诺暖海温的空间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热带东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受东边界地形影响,具有南北半球经向差异性特征。然而在以往厄尔尼诺多样性成因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暖海温发展初期热带东太平洋大气异常对流活动如何影响东太平洋海温发展过程的关注较少。本人在站期间,主要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并结合多种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和数值试
学位
水溶性有机气溶胶(WSOA)是大气有机气溶胶(OA)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WSOA可以显著影响颗粒物的吸湿性,进而改变云凝结核的活化特性和云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颗粒物吸收和散射特性,进而影响气溶胶直接或间接辐射强迫。最重要的是WSOA中某些成分可在人体内外通过催化反应产生活性氧物种(ROS),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尽管目前关于亚微米颗粒物中OA垂直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的研究较多,利用气溶胶质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