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近红外材料的高性能光伏器件构筑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mi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近红外材料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太阳电池领域,近红外光伏材料的引入可以扩展活性层对于太阳光谱的利用范围,有效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及最终的能量转化效率。在光电传感领域,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延伸了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边界,其身影活跃在夜视成像、通讯遥感、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人类对于近红外光的探索催生了红外有机光伏材料的开发,而光伏材料的发展又一次次推动了光伏器件的革新。本论文围绕基于有机近红外材料的光伏器件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第二章工作围绕基于近红外受体材料(N2200)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开展研究,将N2200与酰亚胺苯并三唑类材料(PTz BI)组合,构成全聚合物活性层体系,并分别采用氯苯和2-甲基四氢呋喃两种加工溶剂制备器件,发现不同的加工溶剂会显著影响最终的器件效率。本章工作依次从器件的光电性能、器件内部载流子传输动力学行为、器件的活性层微观形貌、高分子溶液中分子的聚集态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本章工作一方面实现了器件性能的突破,10.86%的能量转化效率处于当时全聚合物体系器件效率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揭示出器件性能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给、受体分子在聚合物溶液中具有强的预聚集性质是实现基于N2200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优异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这一结论有可能适用于基于其他材料体系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为未来进一步提升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器件效率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章工作利用全聚合物体系在机械稳定性及热稳定性方面展现出的固有优势,开发高性能的全聚合物近红外光电探测器。针对活性层体系中受体材料N2200在红外光谱区域吸收系数的不足,选取了一种苯并二噻吩类近红外聚合物给体材料(PTB7-Th),将其作为第三组分添加到原二元活性层体系,PTB7-Th的引入增强了器件对于红外光子的捕获能力,延伸了器件的探测光谱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溶剂熏蒸退火延长活性层成膜动力学过程,改善共混膜内三元组分的分子堆积结构,优化共混相分离形貌,有效促进了器件内部的电荷产生并减少电荷复合。最终进一步提升了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及响应度。上述组分调节与形貌调控这两条策略协同地提升了全聚合物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综合性能。本工作成果为面向溶液加工的有机光电传感器阵列的器件性能提升提供新的思路。第四章工作致力于实现窄带近红外探测功能探测器,充分利用了有机半导体材料中光生Frenkel激子结合能大、扩散距离小的特点,首次实现了基于“激子解离窄化”原理的自滤光窄带光电探测器。利用瞬态光谱学测试结合蒙特卡罗模拟建立起器件内部的激子解离模型,并由此计算出光生Frenkel激子在器件内部的浓度分布。基于此,利用层级器件结构操控不同波长光激发所产生的激子的解离效率,并最终利用激子解离窄化策略从宏观上对探测光谱进行调制。该策略在有效压制探测窗口外光谱响应的同时,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对检测光谱波段的探测灵敏度,此外,该自滤光窄带光电探测器具有普适性,通过调节给、受体材料的组合即可实现探测峰位置和半峰宽的自由调节,最终实现了一系列半峰宽约为50 nm,峰值比探测率约为1013 Jones的自滤光窄带有机光探测器。本工作中所提出的新型器件结构及其工作机理为新一代光电探测器的技术革新注入新的活力。第五章工作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波长为940 nm的近红外太阳光谱辐射窗口,针对上一章工作中的器件在940 nm处展现的响应度弱势,通过器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调控了器件内部的陷阱态密度分布,降低了光生电荷复合损失,使基于新型器件结构的窄带探测器在940 nm处的峰值外量子效率提升至接近60%。本工作中的可见盲-近红外窄带光电探测器的探测峰处于太阳光谱辐射窗口,一方面可以有效屏蔽可见光的干扰,一方面减低了探测光源与环境光源的光谱重叠。而对于陷阱态的调控又大幅提升了器件对于目标信号的响应度,这三个方面协同地提升了其对于微弱红外光辐射的检测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中尺寸的柔性器件,利用反射式的光体积描记技术成功实现了对人体心率的无创实时监测。本工作中的新型器件结构及陷阱密度调控方法有望助推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的商业化进程。
其他文献
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机器人操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机器人部署在结构化环境中按照人工预定义的规则从事单一、重复和具有规律性的工作。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机器人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学习与控制而无需繁琐的手工编程与调试,是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促进机器人操作升级的重要途径。人-机器人技能传递技术利用技能学习和柔顺控制方法能够将人的柔顺操作技能快速地传递给机器人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正逐渐替代工人进行打磨、焊接、装配等传统加工操作。在装配作业中,机器人末端夹持工件与外界环境刚性接触,两者形成闭环结构导致机器人末端受力。过大的接触力将对机器人本体,零件和外界环境造成损害。因此,需对加工过程中机器人末端的接触力进行控制。经典的力控制方案依靠力/力矩传感器获取机器人末端受力信息。由于力/力矩传感器价格昂贵,这种方案的集成应用成本较高。对于力控制精度要求较低
大应变挤出切削(Large Strain Extrusion Machining,LSEM)是一种新型超细晶带材制备大塑性变形技术,被加工材料经受切削与挤压双重作用,形成设定厚度的规整带材。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过程中,由于刀屑间的摩擦作用,带材表面质量较差,缺陷很多,需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满足使用要求。超声振动辅助切削能改善被加工工件表面质量,被广泛研究且已实际应用。为了克服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工艺的缺陷
集成本低廉、轻薄柔性、高效率、超高对比度等优点于一身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在全彩显示和照明光源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OLEDs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发和器件制备工艺的开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性质的材料能够在聚集状态下高效发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
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具有高硬度的材料家族被广泛用作耐磨防护涂层,但其本质脆性限制了它们在极端载荷条件的承载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推广,而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是改善其脆性的前提。本文基于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制备手段,分别选择代表本征高脆性和低脆性的Cr-Al-N和Ti-Mo-N基三元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工艺、成分与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内在关系,重点分析了两种代表体系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并揭示了决定涂层宏观力学性能的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年人居住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老年人的听力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他们比年轻人更难听懂噪声和混响环境中的说话声,从而导致老年人言语交流沟通障碍,从而引发孤独、自卑、失去自信等多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建筑声环境对老年人言语交流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建筑师缺乏相关规范、标准指导和参考。因此,本文针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室内汉语言语清晰度研究,探讨混响时
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其效率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器件的微观工作机理。在有机半导体器件中,有机/有机界面和无机/有机界面的有效电荷转移对于器件效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这些界面电荷转移的物理机制对于改善器件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和非绝热动力学方法的发展,有机半导体中的孤子、极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由于成本低、质量轻、可大面积卷对卷加工等优势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合成新型的给/受体材料、调控活性层的形貌、优化界面层等使单节P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超过了18%。但是,相比于商业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仍存在效率较低等问题,制约着PSCs的商业化应用。众所周知,新型给/受体材料的合成需要漫长的实验周期,新型器件结构的研发往往需要复杂的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微晶玻璃具有光学性能丰富、机械性能良好、制造简单、易于加工等优点,是当今光学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成功制备多种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透明微晶玻璃体系,根据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有望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可调谐激光器,可饱和吸收体,光学温度计及固体照明等。目前对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研究主要专注于材料的光学性能,对掺杂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这类材料的实用化仍未取得很大的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绿色单体来制备功能聚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伴随着很大的挑战。在众多绿色单体中,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和无毒等优点而受到关注。三键单体具有不饱和的结构,因而表现出丰富的化学性质,其参与制备的聚合物结构中通常含有不饱和键或芳香环,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能,在光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着眼于绿色化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