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犀现代小说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沦陷区文学,经过研究者近30年的研究和挖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于部分作家的个案研究还嫌不足,尤其是沦陷时期有过突出创作成就但后来遭受非公正待遇的作家。如此,对他们作品的挖掘和研究就更显迫切和富有意义。袁犀显然在此之列。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作者袁犀的现代小说进行总体观照,并分别对每个时期的作品特点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入挖掘,最后指出作者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   全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将视野集中于作者在东北沦陷时期的创作,从三个方面来对这一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析,分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集体透视、地域民众性格的典型呈现以及对作者富有特点的“出走”模式的分析,并总体揭示出这一时期袁犀创作对当时“乡土文学”理论的实践和开拓;第二章主要将视野集中于作者在华北沦陷区小说的创作,主要对其长篇小说《贝壳》和其续篇《面纱》进行文本分析,指出作者此段时间创作倾向与风格的变化,将创作对象集中于对普通民众心理变迁的形而上沉思、对知识分子的独特描写以及对知识分子“时代忧郁症”的深刻揭示,并深入反思西方文明对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渗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深入剖析种种病态的人性和畸形的社会;第三章通过对其全部作品进行归纳、分类,系统总结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三个审美特征,分别为在非常年代“暗”的陈述;意象手法的高度运用;以及其作品中神秘、鬼魅气息的氤氲。   最后结语部分指出,作者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无论是其最初的注重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揭示的作品,还是随着创作的进行有所改变的取材方向——关注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都隐隐流淌着作者所深埋心底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人众生相的无情揭露。   笔者基于当下袁犀研究的明显不足和缺失,进行了深入一步的研究并力图富有原创性。希望这种探索和研究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袁犀的研究能有充实的意义。
其他文献
从八十年代至今,当代作家苏童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创作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小说世界,获得了一定成就。苏童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
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速,语言出现了大规模的衰退乃至消亡现象,许多民族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有了不同程度的濒
On January 22,HK CTS Hotels Co.Ltd.and National Photography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at Grand Metropark yuantong Hotel,Beijing.The two industry giants joined han
本论文以《剑南诗稿》中羲皇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统计、分析,寻求陆游羲皇情结的内蕴。将羲皇情结放置于整个文学发展长河之中,归纳出羲皇情结在宋以前的流变。结合宋代
以五彩湾高钠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调湿后煤中钠在不同微波处理条件下的脱除效果,并利用微波消解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了煤中的钠含量.同时还与水热脱
期刊
@@
“鳞遇风云变化龙,大道通天做锦程。”此石极具动态之美,将飞龙升天前的恢宏气势一展无余,仿若它随时要腾跃冲天,畅游宇宙,令人顿生豪迈之感!值得一提的是,此石配座甚是巧妙,
二战谍报文学指生活在二战期间的作家的作品,但在学术界,目前,对有关二战谍报文学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无人涉猎。本论文紧紧围绕二战谍报文学,以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几个作家的作品
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运用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名1+名2”结构做了系统研究。首先区分定中式“名1+名2”复合词和短语,并在此基础上给“名1+名2”
万物皆有生命:时间,让自然之物呈现不同的生命神态。沙漠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用三千年的轮回歌颂大自然;木化石,由木而石而玉,亿万年的天地修持,
为探索一种实质有效的工业锅炉脱硝技术,通过在反应气氛中添加氧气,研究在程序升温实验法和恒温加热实验法中氧气对大粒径煤焦-NO反应的重要作用.程序升温实验方法是指在升温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