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末,由北岛、芒克等人创办的《今天》以民间刊物的身份亮相,展现出与主流文学不同的特征,它的“异质性”给新时期文学带去新的创作指向,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文革”后出现的《今天》,由于受到时代的巨大影响,对抗从创刊开始就与之相伴而生。他们力求从语言革命完成政治对抗,对审美平庸和体制话语进行有力的反拨,站在与主流相对立的民间边缘立场,形成具备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群体。《今天》的“异质”根植于由特殊背景和创立宗旨所限定的对抗,因此分析其意义和价值就不得不从“对抗”切入。之所以用“对抗美学”的概念,是因为《今天》在书写对抗、表达对抗精神和立场之外,更是将“对抗”作为审美标准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并最终达成贯穿始终的对于自身、文学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处理哲学。早期的《今天》在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复杂语境中只存在了短暂的两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被正统文学史叙述所遗忘和遮蔽,但是其“对抗美学”对于新时期文学甚至整个文学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探索价值。本文将从“对抗”观照《今天》,试图通过文本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寻《今天》对抗美学的思想内核及精神资源,考察它对当时甚至是当下的作用,从而重新确认《今天》在文学和文学史中的地位。全文的结构如下:
绪论部分对“对抗美学”进行概念释义,点明其内涵和特殊性,指出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简要考察梳理当前学界对《今天》研究的大致路径、成果及其局限性,并阐发论文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从《今天》产生的多重背景讨论对抗美学的生成。由秘密写作到公共空间的开辟,“地下诗歌”的秘密流传方式为《今天》聚集丰富的文学资本。从主观冲动到历史机遇,北岛等知识分子投身历史潮流的革命冲动并未消失,参与《今天》创立的成员志同道合,都具有强大的意志支撑。“九·一三”事件引起的精神震荡以及姗姗的死带来的打击,成为对抗产生的主观因素。历史客观方面,1978年初民主化运动中产生“西单墙”,政治上出现松动,《今天》应时而创,在思想解放浪潮的夹缝里得以生存。
第二章以《今天》的创作文本为基础进行内部研究,将其视为综合刊物,从诗歌、小说和其他文学或非文学的文本形式来探究《今天》对抗美学的具体呈现。诗歌上怀疑主义的世界观和陌生化的审美经验成为对抗的表现核心,与意识形态和语言平庸对抗。小说相较于身处同代的“伤痕文学”,思想内涵和艺术技法上都更加成熟和深刻。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文学体裁直陈观点或由译介间接透露意图,也为对抗贡献不可忽视的价值,还采用超文学形式加以配合,体现出《今天》作为独立文学运动的多种对抗。
第三章从《今天》的社会活动和论争进行外部研究,通过对《今天》的史料梳理,分析它在面对大众和面对官方刊物时采取的发声方式和话语策略,探究其在具体活动、论争中实现对抗美学的方式和所持立场与姿态。明确《今天》实现对抗美学的手段包括公共空间的开辟和社会活动的举办,这两者都为其发声提供平台;探讨《今天》的立场与姿态,从发刊词到与“伤痕文学”抵牾,到编辑部内部分裂,以及与官方刊物、“朦胧诗”的暧昧关系等复杂的历史现场来讨论《今天》的超然与介入。
第四章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分析《今天》“对抗”的精神传统和理论资源,包括本土传统、俄苏资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理论。《今天》对人性的复归接续了“五四”精神,艺术上的“朦胧”受到“九叶诗派”含蓄内敛的审美风格以及反叛政治压迫的语言危机为宗旨的双重影响。同时,探讨《今天》如何将域外资源化为自己理论建构依据。俄苏文学的内部交流性和知识分子敢于在权力意志面前说真话的品质成为《今天》的精神支撑。《今天》还从西方现代主义中获得现代思想启蒙,又借鉴其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异端思想。
第五章对《今天》的对抗美学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它在新时期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今天》提倡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以边缘化的姿态对抗文学“规范”,自觉建立新的美学形态和艺术形式,应当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今天》也给中国文学带去启迪和经验,在文学本质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理性态度和面对权力的勇敢发声在当下依旧具有意义。围绕《今天》的个人性叙述也为文学史写作提出另一种可能,但也要探究《今天》的对抗美学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结语部分总结早期《今天》(1978-1980)对抗美学的精神传统和文学经验,对《今天》后来的停刊到时代变迁中的复刊作简要叙述。
绪论部分对“对抗美学”进行概念释义,点明其内涵和特殊性,指出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简要考察梳理当前学界对《今天》研究的大致路径、成果及其局限性,并阐发论文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从《今天》产生的多重背景讨论对抗美学的生成。由秘密写作到公共空间的开辟,“地下诗歌”的秘密流传方式为《今天》聚集丰富的文学资本。从主观冲动到历史机遇,北岛等知识分子投身历史潮流的革命冲动并未消失,参与《今天》创立的成员志同道合,都具有强大的意志支撑。“九·一三”事件引起的精神震荡以及姗姗的死带来的打击,成为对抗产生的主观因素。历史客观方面,1978年初民主化运动中产生“西单墙”,政治上出现松动,《今天》应时而创,在思想解放浪潮的夹缝里得以生存。
第二章以《今天》的创作文本为基础进行内部研究,将其视为综合刊物,从诗歌、小说和其他文学或非文学的文本形式来探究《今天》对抗美学的具体呈现。诗歌上怀疑主义的世界观和陌生化的审美经验成为对抗的表现核心,与意识形态和语言平庸对抗。小说相较于身处同代的“伤痕文学”,思想内涵和艺术技法上都更加成熟和深刻。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文学体裁直陈观点或由译介间接透露意图,也为对抗贡献不可忽视的价值,还采用超文学形式加以配合,体现出《今天》作为独立文学运动的多种对抗。
第三章从《今天》的社会活动和论争进行外部研究,通过对《今天》的史料梳理,分析它在面对大众和面对官方刊物时采取的发声方式和话语策略,探究其在具体活动、论争中实现对抗美学的方式和所持立场与姿态。明确《今天》实现对抗美学的手段包括公共空间的开辟和社会活动的举办,这两者都为其发声提供平台;探讨《今天》的立场与姿态,从发刊词到与“伤痕文学”抵牾,到编辑部内部分裂,以及与官方刊物、“朦胧诗”的暧昧关系等复杂的历史现场来讨论《今天》的超然与介入。
第四章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分析《今天》“对抗”的精神传统和理论资源,包括本土传统、俄苏资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理论。《今天》对人性的复归接续了“五四”精神,艺术上的“朦胧”受到“九叶诗派”含蓄内敛的审美风格以及反叛政治压迫的语言危机为宗旨的双重影响。同时,探讨《今天》如何将域外资源化为自己理论建构依据。俄苏文学的内部交流性和知识分子敢于在权力意志面前说真话的品质成为《今天》的精神支撑。《今天》还从西方现代主义中获得现代思想启蒙,又借鉴其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异端思想。
第五章对《今天》的对抗美学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它在新时期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今天》提倡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以边缘化的姿态对抗文学“规范”,自觉建立新的美学形态和艺术形式,应当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今天》也给中国文学带去启迪和经验,在文学本质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理性态度和面对权力的勇敢发声在当下依旧具有意义。围绕《今天》的个人性叙述也为文学史写作提出另一种可能,但也要探究《今天》的对抗美学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结语部分总结早期《今天》(1978-1980)对抗美学的精神传统和文学经验,对《今天》后来的停刊到时代变迁中的复刊作简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