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元素在英译汉“文化回流”现象中的处置策略探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赢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中国文化“走出去”显得愈加迫切。顺应这一形势诉求,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出版的《外国专家的中国文化故事》,汇编了众多外国朋友述写“中国故事”的作品。通过把它们再译回至汉文,分享其跨文化成果,使之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又一种全新平台。这种特殊类型的跨文化作品,原文内容都是中国的事物与事件,呈现的文化信息也是汉语本身固有的文化元素。如何把原文中所涉及到的这些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内涵还原至译文中,让它顺利“回家”,首先须得对中国文化元素在这种“文化回流”处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译文语言表达形式取舍不当;二是文化信息判断脱离了历史语境;三是译者参杂了个人主观臆断因素;四是“文化回流”处置中的文化自觉。面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以上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与原文基本文意相符合,又要通过各种手段对有疑虑的地方进行考证,确认中国文化元素在历史背景或现实景象中的真实:(1)原文里中国文化元素的译回,应该与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同步结合起来,利用汉语固有词语,采取汉语习惯组合方式及文论风格,以利于中国文化的传达。(2)疑难问题需查阅相关史料、典籍、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等,了解历史客观事实,使事实正本清源,避免参杂译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或想法,让原文里的中国文化元素回至原本状态。(3)要明辨在表达思路上的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差异,不拘泥于对原文表达风格及样式的“形似”,必要时使用增译、省译或替换等手段,纠正偏误,消除文化障碍,使译语相对于原文更加“神似”。(4)针对原文所涉及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等问题,要体现以“我”为主的导向,明确汉文化价值观取向,保持应有的文化自觉,在译作的话语选择、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恰当处理。在这种处置过程中,要本着科学的态度,避免随意性,最终达到使中国或国外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认读的目的。
其他文献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农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智能农业中,应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业棚室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以技术手段构建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最优生长环境,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使用量逐年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安全驾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因疲劳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很大比例,因此,研究
随着商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大中型商业网点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商业规划的重要部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受到重视,成为近年的热门学科,它在地图要素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海岛旅游的多元化发展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海岛生态游、海岛高端旅游、无人岛旅游等新兴海岛旅游开发做了论述。提出在坚持对海岛"先保护,后开发
近年来,随着大量知识的产生,知识图谱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知识库就是构建知识图谱的关键,然而这些知识库往往缺乏一定的领域通用性,不能满足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总量的攀升,我国建筑的高耗能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它是能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的地方,存在着巨大的节能空间。降低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热门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各种研究炙手可热,人类正在快速进入一个数字化、智慧化的新时代,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正
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集分布式与网络存储等技术于一身的云计算技术逐渐成为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焦点。云计算技术因众多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但同时带来了各种各样
本文基于"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选取广播语料、公共场所和生活语料作为分析文本,试图对上海话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揭示现象背后的各种动机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