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与预警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er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栽培制度变革,小麦赤霉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在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大幅减产,特别是发病籽粒中含有的多种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前期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对玉米-小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准确度高,而对稻麦轮作区赤霉病预测的准确度不高且不稳定,主要是因为系统中的预测模型是基于玉米-小麦轮作区相关数据建立的。因此,在评价不同轮作方式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后,为提升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预测的准确度,本论文以江苏省太仓市和张家港市小麦赤霉病为研究对象,开展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评价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准确度。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5省设置监测点,利用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于小麦蜡熟期调查各监测点田间实际病穗率,采用肖悦岩的最大误差参照法评价系统预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对小麦赤霉病在玉米-小麦轮作区的陕西和河南省2019和2020年预测准确度均为100%,而在稻麦轮作区的安徽、湖北和江苏省平均预测准确度仅为47.5%。2、研究了稻桩密度和稻桩带菌率与赤霉病病穗率的关系。在苏北(江苏洪泽)、苏中(江苏姜堰)、苏南(江苏张家港)设置试验点开展田间模拟试验,于小麦抽穗期和蜡熟期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调查各地各处理的稻桩带菌率和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结果表明,苏南地区的病穗率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最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赤霉病病穗率分别为14.80%~26.13%、5.33%~9.47%和0.93%~3.47%,病穗率峰值出现的稻桩密度分别为20丛/m2、10丛/m2和20丛/m2。3、建立了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模型。以江苏省太仓市(1990-2020年)及张家港市(2005-2020年)多年相关气象因子、田间稻桩带菌率和赤霉病病穗率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GM灰色预测、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了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对太仓市小麦赤霉病预测准确度分别为75%、50%和100%,相对误差分别为6.08%、14.17%和0.33%;对张家港市小麦赤霉病预测准确度分别为100%、75%和100%,相对误差分别为4.19%、4.65%和0.13%。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且相对误差最小,可作为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内置模型。
其他文献
锈病是麦类以及其他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具有暴发流行的特点,往往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大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以及酿酒的原材料。迄今,全世界报道危害大麦的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和冠锈病。我国报道的大麦上发生的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但是,大麦冠锈病尚未报道。近年,本实验室在我国青海省祁连县首次发现了大麦冠锈病,为此,本研究以大麦冠锈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形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ici)是一种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该病菌会引发小麦条锈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防治该病害最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就是培育种植抗病品种,但是病菌不断变异会使已种植的品种抗病性减弱甚至丧失,因此研究植物抗病机理对于病害防治十分重要。SGT1(Suppressor of the G2 allele of SKP1)在植物激
烟草根黑腐病是危害广泛的土传真菌病害,目前主要是化学防治,然而化学药剂的长期高剂量使用容易导致“3R”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根际促生菌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病原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芽孢杆菌作为根际促生菌的一员,能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且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丰富,具有独特的生防优势。本文旨在丰富烟草根黑腐病根际促生菌的菌种资源,为生防菌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将生防菌更好的应用于实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半翅目昆虫,严重危害豆科等作物,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豌豆蚜缺失大量与免疫相关的基因,然而,豌豆蚜的免疫系统仍然能够有效地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由多种细胞因子构成的信号传导途径,广泛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调控过程,在昆虫的先天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JAK/STAT信号通路在豌豆蚜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我
图的控制问题自首次提出以后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交换折叠交叉立方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连网络,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好的性质.本文主要讨论了低维的交换折叠交叉立方体(EFCQ(s,t))网络和乘积图(EFCQ(s,t)×H)的点控制数,以及交换折叠交叉立方体的其他控制数,包括符号控制数,反符号控制数,全控制数和减控制数.最后对交换折叠交叉立方体的圈性质作出讨论,主要结
设G是一个有限的简单连通图,M是G的一个完美匹配(在化学中称为凯库勒(Kekule)结构),Sa(?)E(G)\M,若从G中删除Sa后,G的完美匹配只有M,那么称Sa为M的反强迫集,M的最小反强迫集的大小称为是G的完美匹配M的反强迫数.以反强迫数相同的完美匹配的个数为系数,反强迫数为指数,构成的关于x的计数多项式称为图G的反强迫多项式.本文主要使用整数线性规划的方法计算了一些富勒烯图的反强迫数,并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条锈菌具有毒性变异性强、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等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小麦产区广泛传播,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威胁粮食安全。大量实践证明,种植抗条锈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小偃6号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以来,至今仍保持良好的抗条锈性,是典型的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秆野螟属Ostrinia,隶属于野螟亚科Pyraustinae,草螟科Crambidae,世界已知23种、25亚种,中国报道16种、10亚种。由于该属昆虫分化时间短、亲缘关系复杂,很多分类单元的重要形态分类特征界限不清,甚至存在明显的种内变异,导致其物种界定和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至今仍存有很大争议。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测量学、比较形态学、线粒体比较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等方法,首次对秆野螟属昆虫线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是全球分布的小麦重要害虫,其田间防治主要依赖喷施化学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类型之一,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长期应用于田间禾谷缢管蚜等麦蚜的防治;然而随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大量使用,许多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基因突变引起的靶位不敏感性是害虫对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本研究监测
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蚜虫体内,与宿主昆虫互利共生、协同进化。蚜虫体内包含两类共生菌,分别是初级共生菌和次级共生菌。目前关于次级共生菌帮助蚜虫抵御真菌侵染的研究多集中于蚜虫与专性昆虫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的互作上,且目前对次级共生菌协助蚜虫抵抗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尚不深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本研究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