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听辨实验的宜阳话阳平上声合流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342546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阳话归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以往对于宜阳话的研究,一般以传统的口耳听记为主。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宜阳话正在发生合并的阳平与上声进行描写分析,梳理其合流的动态过程,并结合宜阳话单字调阳平和上声的声学特征,进一步探究其合流成因。前人记录的宜阳话音系中,阳平和上声为两个独立的调类,调型一般为降调或平调。本文调查发现,宜阳话有的阳平字和同声韵的上声字的调值十分接近,甚至部分阳平与上声字的对立已经消失。这反映出宜阳话中的阳平和上声两个调类正处于合并的动态过程中。基于此,我们设计了针对宜阳话“阳平-上声”最小对立字的听辨实验,实验对象主要依据年龄分为少、青、中、老四个年龄段,以便进一步分析声调合流的具体情况。听辨实验结果表明,阳平字比上声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听辨实验中,总体上看阳平字正确率略高于上声字正确率,上声字正处于向阳平字合流的趋势中,不过二者的正确率差别较小,合流速度基本一致。从声韵条件看,除了“瞅”“舍”“攒”对应的组合合并程度最高之外,其他字在合流过程中尚未看出在音节分布上有明显倾向性。社会因素方面,在年龄分组上,四个年龄组均存在合流现象,总体趋势为上声向阳平合流,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合流趋势与总体情况保持一致,而少年组的合流趋势为阳平向上声合流。在教育水平上,只有青年组高中以下和大专及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普通话的影响上,青年组和中年组发音人是否会说普通话对其上声字正确率存在显著影响,即会说普通话的发音人的上声字正确率更高。四个年龄组在性别上单字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宜阳话单字调实验结果显示,阳平与上声调型相似,均为缓降调,并且时长相差甚微。总体看来,二者的声学参数较为相似。在对听辨实验正确率最高,即发音人能够明显区分的阳平和上声音频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存在阳平与上声的声学参数相似但是发音人在进行听辨时却能够将二者准确区分的情况。根据调查材料可知,宜阳话的上声存在两个变体,一为高降调,另一个为高平调,前者是主要的,后者只存在于少数中老年发音人口中。宜阳话阳平上声合流情况的研究为调类合并的研究提供了更微观的事实,便于方言学界进一步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调类合并的过程及成因。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分析六个基本味觉概念“酸、甜、苦、辣、咸、淡”在世界语言中的编码类型和地理分布,探求其背后的生理和文化影响因素。在语言样本的选取上,因为原始资料词汇记录的充分度不同,所以本文使用不同方式来处理非汉语语言和汉语方言两种材料。非汉语语言部分选取了世界主要语系的共425个语言,主要用于观察“是否同词”参数;汉语方言部分的资料相对充分,选取1145个方言点资料,用以观察“多样性”“范
学位
惯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在人们口头表达中极其活跃,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思维。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以往的汉日惯用语对比研究多集中在人体类和动物类上,对饮食类惯用语的关注较少。饮食类惯用语使用频繁,内涵丰富,带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
学位
阿拉斯泰尔·福勒打破了文类研究的单一范式,视文类为变化中的家族群体,尝试从历史、文学、生物学等多重角度分析和挖掘文类的演进机制,综合呈现文类的复杂意涵。福勒认为,文类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开放场域,将历史类别、模态、亚类和构建型式纳入“文类”范畴,指出“文类特征库”是文类划分的重要依据,“指示性成分”是读者辨别文类的关键信号。文类起源的方式为“特征库组合”,沿着初级、次级、三级阶段的路径不断演进,借助“
学位
清代學者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是《爾雅》研究集大成的一部著作,民國時期,黃侃曾對其進行過全面、細緻、嚴格而審慎的批改。其批校本現已影印成《手批〈爾雅義疏〉》一書,成爲黃侃研究《爾雅》的重要文獻成果。本文以《黃侃手批〈爾雅義疏〉》中刪改郝疏的內容爲研究材料,以《釋詁》篇爲主要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全面的整理分類、總結歸納,具體分析黃侃刪改郝疏的類型和方法依據。本文認爲黃侃之所以會對《爾雅義疏》進行大體量的
学位
人物称谓类反语是表示人物指称的反语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目前对这类反语的研究较多停留在语用功能分析阶段,在研究深度广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标记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对人物称谓类反语的使用情况,认知加工特点及规约化情况等展开研究。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从
学位
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源于国外,并逐渐在国内发展起来,研究成果颇丰,但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还存在较大不足。因词本身特点多样,在进行机器识别和词性标注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文在此种情况下,对现代汉语中“我说”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主谓结构“我说”的各个用法进行界定、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规则的提取,最后对相关语料进行验证。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统计方
学位
汉语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和关键,兼类词的识别对汉语的词性标注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从较为常见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就是”一词来看,通过对现行分词标注系统的测试发现,其属性识别情况并不理想,词性标注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本文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整合成一套可行性和准确率都较高的词性标注规则。首先,在观察训练语料之前对“就是”的五种属性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本文从人工判别五种属性的依据角度出发
学位
東魏石刻是研究東魏時期政治、歷史、語言、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以前的研究主要偏重歷史方面,而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以東魏石刻爲研究材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東魏石刻的詞語與用典做進一步的考釋與研究。結構上,本文分爲四個部分。第一章“緒論”,對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背景及現狀、研究思路與方法進行説明。第二章“東魏石刻疑難詞語考釋”,包括一般詞語和典故詞語兩個方面。第三章“東魏
学位
西周康王時期的銅器是研究西周金文以及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材料。目前,有很多關於康世銅器在文字考釋、青銅器著錄等多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比較分散,有必要做一個系統的整理。本文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寫的《集成》以及吳鎮烽的《銘圖》、《銘圖續》爲參考,同時結合其他專著、期刊等,收集康王時期銅器41件,在廣泛參考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銘文字詞的相關考釋進行梳理。論文分緒論、主體
学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语中的名词性词语。文章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围绕论题梳理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建设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语语料库”作必要的说明,内容主要包括语料库的建设步骤和词表获取方法,以此为基础,重点是从释义语总词表中提取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名词性词语,从词种的数量和词频表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