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优化对策研究——以合肥市城轨1号线为例

来源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演化产生重要的驱动作用。科学预测城轨交通建设后沿线土地利用演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为沿线土地后续规划、建设和开发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方法和实践意义。  论文选择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演化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总结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演化的一般规律,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优化提出对策。  论文首先阐述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的总体框架,总结了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关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了廊道效应理论、TOD模式和国内外城市轨道沿线土地利用的相关经验,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演化的一般规律;其次,以合肥市城轨1号线为例,从沿线土地利用布局、用地构成比例、可开发用地潜力等方面,采用圈层分析、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沿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沿线土地利用特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依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合肥市城轨1号线沿线土地利用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研究认为,(1)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存在发展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地下空间开发少等问题;(2)城轨交通沿线不同区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优化应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轨道沿线所经老城区地段应注重与周边用地布局的协调,加大对沿线土地置换力度和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轨道沿线所经城市新区地段应以TOD模式为指导,合理确定用地布局和开发强度,提高沿线土地使用效率和土地开发强度;(3)不同类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应采取不同的优化措施。
其他文献
城市是人类栖居的主要场所,其实体的形态和虚体的品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不只是经济的机器,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结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一个人类文化的容器。  
在2010世博会在上海顺利召开的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文化层面具体的研究世博建筑,揭示各个国家在2010世博会中用建筑表述自身地域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本文通过对寒冷地区标准通信机房的调研和分析,总给分析寒冷地区标准通信机房建筑特征——地处于寒冷地区,室内设备散热量非常大,机房无外窗,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散热,设备降温
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由美国能源部主办的,全球高校参加的学生竞赛,竞赛中各参赛团队需要设计并实地建造一幢以太阳能为唯一能源的自给自足并能够与城市并网的高技术含量的高
学位
地铁因其运量巨大、能耗较低、不占用地面空间的优势,正在我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设和推行,成为极其重要的城市基础支撑设施。地铁除了本身的运输作用,地铁站与站点所在地区城
本文紧扣“积极心理学”这个关键视角,从“积极情绪空间”、“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两个点切入,对成都、绵阳两地实际案例进行调查并分析、推导出七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
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瓶颈”,对园林采取考古测绘方面的研究非常细致,而没有对空间的营造和表达作出由因而果的研究或者推测,这种不深入或者说不“具体”的
本文以学生的认知行为为研究主体,对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空间进行认知地图的调查,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的角度对校园空间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总结出一套校园空间优化设计的模式。本文的
伴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地区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镇由于多种原因而形成了整体发展滞后的局面。对小城镇进行更新以求恢复其活力,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