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山东省柳子剧团新发展

来源 :中国戏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艺宝库中的奇葩,是享誉世界的具有浓厚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被认为是“中国人永远的审美家园”。在千百年的发展进化进程中,戏曲吸收了广袤而丰盛的文化土壤,曾经作为与群众最为密切的娱乐形式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车辙滚滚前进,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变幻莫测,这种昔日里熠熠闪光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地走向了观众的视野之外,被诸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夺去了关注,成为了“边缘”艺术。在当代,中国戏曲的生存环境确实遭遇到了重大的危机,直到现在仍然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因此,关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和实践虽前途莫辨,但是是十分必要的。山东省的戏曲剧种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齐鲁大地上润沃的文化资源,可以说,山东省境内的戏曲发展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戏曲存在和发展的缩影,同时又受到地域性的特色影响。在山东地区的戏曲演出中,最具有历史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当属柳子戏。柳子戏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具特点,在山东境内颇受关注。柳子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四大声腔之一,长期以来对山东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戏曲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山东柳子戏具有着非常有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特质,这也往往使得研究者们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在山东柳子戏艺术本身上,而忽略了这门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省柳子剧团(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作为目前唯一一家柳子戏专业单位,是山东省直属院团。经过院团的悉心筹备,2006年柳子戏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政策扶持力度和院团影响力等方面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和院团自身的努力下,二十一世纪以来,山东省柳子戏在剧目创作、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内部改革、联动合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以2014年为分界点,山东省柳子剧团工作重心从单一的剧目创作生产和演出,转移到对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的挖掘、整理、研究及保护传承上来,并且深入探究和考察民风民情,使用多样化诸如打造品牌、结合民俗节庆等方式真正试图走进群众的生活当中,这是山东省柳子剧团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期间爆发的很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成果和现象经时间检验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效。因此对于山东省柳子戏剧团在二十一世纪以来新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为其他相关院团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进程中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同时对于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戏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关于柳子戏本身和山东省柳子剧团前身的资料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柳子戏的艺术特点和剧团发展的历史经验,随后通过对山东省柳子剧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剧团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各方面发展的数据和案例,并进行分类梳理,通过使用钻石模型对案例进行优劣分析,基于以上推导对于山东省柳子剧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路径设计。
其他文献
“新编昆曲折子戏”是当代昆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为主要创作团队,打造的几个主题系列折子戏创作更是这个领域的突出代表。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翻新和整理,更有着富有时代思考意义的题旨、精致新颖的剧情设计、突破性的导表演手法和演出模式,体现了当代昆曲艺术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本文主要研究的“罗周昆曲折子戏系列创作”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标志。本文将以罗周的新编昆曲折子戏《二胥记·哭秦》《
学位
戏曲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戏曲绘画伴随着戏曲的繁荣其艺术表现亦趋于丰富多样。由于清朝皇室对于戏曲的热爱,戏曲得以在清代宫廷繁衍兴盛,对民间戏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使了清宫戏画的大量绘制。清宫戏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当下对于清宫戏画的研究更多围绕着戏曲的剧目、史料价值,而对其艺术形式、美学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清宫戏画尚存诸多疑惑,如产生时间、绘制作用、作者等尚不清晰。
学位
<正>教育写作是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由感性到理性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的教育教学认知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最终沉淀为教师自己的个性语言,甚至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教育信条。教育写作与教育教学实践是相互依托、相互服务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非常坚固的“双腿”。
期刊
<正>学会捕捉现象、发现问题,练就洞察力。教师要学会唤醒自己的研究意识,捕捉教育生活中特别的场景和瞬间,从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由此不断增强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捕捉力和洞察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升学术力。一线教师教育写作最困难之处是理论阐述和经验提升。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融通,就要学会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努力保持学习的状态,尽可能涉猎教育学、
期刊
北京曲剧是在1952年形成的一个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新兴剧种,它彰显着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北京曲剧创排了大量优秀的剧目,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而且北京曲剧在音乐、道白、演唱、表演等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北京曲剧是“京味儿”文化的代表。所谓“京味儿”就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描写北京地区的人物,表现北京地区的生活,凸显北京特有的文化
学位
<正>从2016年起,我开始以写作的方式为自己迷茫的教育生活找寻出路与归途。想“出”,是因为长久浸润于闭塞的教育世界里,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被隔离、被困住的虚无和无所适从,因而渴望着与外在的通联与对话;渴望着“归”,则是迫切想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教育热情和激情,毕竟倦怠而麻木的状态于己于人都不会是一种美好的成就。于是,沿着一条几年来修筑的“写”之路,我以全情投入的姿态、渐趋理性的思考体悟着教育的真实,
期刊
参加《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和《教育视界》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教育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期间,生发思考,更新观念:真实有效的教育写作是出版人与“教育人”齐心推动教育发展的一条通道;“教育人”要更好地践行教育写作,有积累素材并持续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意识。
期刊
<正>“不写作,枉为人!”一次课题组会议上,特约专家正手持话筒激情澎湃地做着讲座。这六个字在会场掷地有声,直击所有人的心门。大家彼此面面相觑。难道不写作,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我也不禁笑着反问自己:“我非人哉?”心里暗暗盘算一番,得出肯定的答案后庆幸地拍了拍胸口。
期刊
本文对当代北京评剧展开文学研究。将当代北京评剧文学划分为1949—1966年、1978—1999年、2000—2022年三个时间段,分别梳理出发展脉络,列举出主要的作家作品。第二章至第四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北京评剧经典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炼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评剧文学素有善于反映社会现实,贴近民众生活;文本结构灵活、情节丰富多样;语言以唱见长、通俗诙谐;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等艺术特点。北京地区的
学位
荀慧生,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中国戏曲史上优秀的旦行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和戏曲教育家,京剧“荀派”艺术创始人。本文以荀慧生本人在其近60余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所创演的新编剧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艺术活动史实和舞台表演理论,以此窥探荀派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貌。这些风格别致的新编剧目以《红娘》《钗头凤》《红楼二尤》《元宵谜》《埋香幻》《卓文君》等为代表,成功塑造了杨云友、红娘、尤三姐、林慧娘、李亚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