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画艺术形式研究

来源 :中国戏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戏曲绘画伴随着戏曲的繁荣其艺术表现亦趋于丰富多样。由于清朝皇室对于戏曲的热爱,戏曲得以在清代宫廷繁衍兴盛,对民间戏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使了清宫戏画的大量绘制。清宫戏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当下对于清宫戏画的研究更多围绕着戏曲的剧目、史料价值,而对其艺术形式、美学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清宫戏画尚存诸多疑惑,如产生时间、绘制作用、作者等尚不清晰。对清宫戏画艺术形式的研究有助于解答这些疑惑。清宫戏画采取工笔画形式,在具体手法上以线造型,赋染重彩,工整细致,材料讲究,显示出宫廷绘画的富贵气象。(1)清宫戏画的艺术形式在造型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造型方式,一方面反映戏曲人物意象化形象的特征,另一方面还有画家的主观表现,既有对人物对象客体的描绘,又有主体的适度夸张,追求传神的效果。戏曲人物表演形体的意象化造型及角色服饰的意象化造型在清宫戏画中都有充分体现。(2)戏画中戏曲人物的服饰色彩表现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色彩等级观念,严格遵从儒家色彩观念的“礼”的秩序,以体现角色人物应有的身份地位。戏画人物的脸谱色彩与样式主要表现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将人物内在本性外化,使观者可以貌相。(3)清宫戏画半身人物像上的小楷书法骨力遒劲,点画爽利精致,行笔洒脱自如,结构严谨,从书法风格及绘制精致的程度判断,其作用是请示皇帝的角色扮相设计图稿,且半身人物像为乾隆时期所绘制。(4)不同系列的清宫戏画在构图方面各有特点,半身像主要采取了六分面至十分面的角度;全身像采取了两幅相呼应的单个人物构图,武戏动态较多;戏出场面则构图紧凑而多变,既有舞台站位的参考,也有画家主观安排,形式多样而充满戏味。清宫戏画总体上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个别作品中器物描绘借鉴了西画焦点透视法,其对戏曲人物的描绘是深入而丰富的,挖掘其艺术形式的秘密对当代戏曲绘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清宫戏画的艺术形式对同时期京城民间戏曲绘画产生重要影响,并沿着京杭大运河影响了天津杨柳青及苏州桃花坞的戏出年画。清宫戏画的艺术价值在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仍然有它独特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其他文献
戏曲导演艺术作为新时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进入大学成为本科专业也仅有三十余年,戏曲导演本科教育作为培养戏曲导演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我国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而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了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是组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根据,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戏曲导演本科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影响着戏曲导演专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戏曲导演本科课程设置的
学位
本文以著名剧作家姚金成创作的剧目为研究目标,结合相关资料以及剧作家生存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进行分析,力图较全面地梳理其剧作特点及艺术特色,从而对今后的戏曲剧目现代戏创作产生启示作用,并给戏曲创作理论的运用和研究以启迪和借鉴。论文第一章将分析姚金成的人生经历,概述姚金成剧作的整体概况,使用归纳对比法力图发掘姚金成剧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的深度原因,根据姚金成不同时期剧作的风格特点梳理其创作分期。第二
学位
<正>从2016年起,我开始以写作的方式为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寻“出路”与“归途”。想“出”是因为长久浸润于相对闭塞的教育世界里,自己感受到了一种无所适从,因而渴望着与外界的通联与对话;渴望着“归”则是迫切想找回最初的教育热情和激情。于是,我以全情投入的姿态、渐趋理性的思考体悟着教育的真实,用写作的方式,总结对教育工作的收获。带着“走过”的思考再回过头来审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写作,特别是基于现象学描述的
期刊
汪笑侬,满族人,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京剧剧作家与表演艺术家,更是戏曲改良运动的先行者。汪笑侬的戏曲剧目创作风格鲜明、独具特色,他擅长改编旧戏、创作新戏,其中以《党人碑》与《瓜种兰因》这两部剧目最具代表性,不仅表现出剧作家借古讽今、借洋喻中、针砭时弊的创作思想,而且体现了汪氏剧作中含有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与鲜明的进步倾向。同时,汪笑侬因剧目创作而形成的舞台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以唱腔演唱、舞台表
学位
针对阿尔哈达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开展相关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留顶柱不留底柱、留底柱不留顶柱共2种数值模型,分步模拟计算各方案在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分别从拉应力和底板上鼓量、顶板下沉量分析比较方案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分层开挖后,2种方案采空区的顶底板均出现了拉应力集中,采空区两侧围岩出现压应力集中区域;留底柱不留顶柱的方案拉应力出现明
期刊
报纸
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绍剧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起源于江南,但相较于演绎儿女情长,它更擅演惩奸除恶的忠义清官戏,悲壮慷慨的爱国征战戏,以及文武俱佳的“绍兴猴戏”等。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就古老而小众的绍剧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学术界缺乏关注、没有专业的绍剧编剧、创作题材难以突破等。在新文化的冲击下,绍剧从业者亟需扬弃创新、扬长避短,创作出既
学位
教师专业发展,是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环。选取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发表著作及随笔、课堂教学实例等实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教育写作,对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写作,为每一个教师,搭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的平台,使教师有效的利用反思过程,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华侨戏的地域性极强,它较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在海内外的生活状况,在东南沿海的地方戏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华侨戏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论文通过对华侨戏作品的收集、研究、分析,旨在对于华侨戏的发展史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并为华侨戏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学位
“新编昆曲折子戏”是当代昆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为主要创作团队,打造的几个主题系列折子戏创作更是这个领域的突出代表。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翻新和整理,更有着富有时代思考意义的题旨、精致新颖的剧情设计、突破性的导表演手法和演出模式,体现了当代昆曲艺术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本文主要研究的“罗周昆曲折子戏系列创作”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标志。本文将以罗周的新编昆曲折子戏《二胥记·哭秦》《
学位